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22)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禅宗的悟与公案

谈到公案对弟子的启示作用,我们必须避开理智,避开说明,因为悟不可能存在于理智和说明中。那么,如何面对公案呢?参禅者所需要的是见活句,而不是见死句。试试去寻你所面对的公案的意义,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这上面,要像母鸡孵小鸡、猫儿捕老鼠一样,要像饥者找食物、渴者寻水喝一样,要像小孩想母亲一样。

如果这样的执著,迟早会明了公案的意义。(摘自《顿悟人生》 陈文新著)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什么是禅 ⒁

这种方法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方法,因人、因时、因地在起变化。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迦叶没有说话,只是笑一下。禅传到中国后还用拈花示众的方法吗?在禅宗的灯录、语录中,好像没看到有人再用这种方法。没有哪一位祖师拈起花来,你一笑——你轰堂大笑也没用,你不是见性。所以这种方法是不能抄袭的,抄袭无用。这种方法是活的,是动态的。祖师他这么一做,一比划,你怎样能够知道他开了悟呢?这一定是要有那样的老师,再有那样的弟子才可以。老师有见地,弟子有见地,彼此默契,心心相印,才能够达到这个效果。所以说,禅的方法是活的。禅宗讲“不以死法与人”,就是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古代祖师在接引学人的时候用过很多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有一千七百则公案。一千七百则公案是什么呢?初步总结一下,就是一千七百种方法。我想那也只是见于语录记载的,还有那些不见语录记载的,恐怕一万七千种方法也不止。禅的方法和手段是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运用,不断发展的。一直到今天还在发展。我在河北提倡“生活禅”,也是方法在改变。要因人、因地、因时而契理契机地运用禅来接引大众。(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慧能语录

   17、人性本净

[原文] 人性本净,为妄念故,盖覆真如。离妄念,本性净。 (据《坛经》)

[译文] 人性本来是清净的,却被虚妄的念头遮盖了本体。如果摒除了这些虚妄之念,本性便显出清净来。

[注释] ①真如——意为事物的真实状况;真实性质。
                      (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磨以前的中国禅学 ⑨

(四)康僧会解说禅教 ③

情溢意散,念万不识一矣。犹若于市,驰心放听,广采众音,退宴存思,不识一夫之言。心逸意散,浊翳其聪也。若自闲处,心思寂寞,志无邪欲,侧耳靖听,万句不失。片言斯著,心靖意清之所由也。行寂止意,悬之鼻头,谓之三禅也。还观其身,自头至足,反复微察,内体污露。森楚毛竖,犹睹脓涕。于斯具照,天地人物。其盛若衰,无存不亡。信佛三宝,众冥皆明,谓之四禅也。(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禅是一种自在 ⑩

老菩萨回去以后,默默在旁边观察的弟子觉得很奇怪,忍不住问:“师父,为什么不干脆建议她不要再卖鱼杀鱼呢?”“卖鱼是她生活的工具,不卖鱼,叫她生活怎么过?”过了几个月,老菩萨再上山,高高兴兴的跟师父说:“师父,你叫我唸观世音菩萨,我都有唸哦!我现在不卖鱼了,改卖鱼丸、鱼松……”又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又见她欢欢喜喜的上山:“师父,我不做生意了,我儿子叫我在家里休息,有空就到他工厂帮忙看头看尾。”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菩萨随缘度众,广度有情,自在无碍。摘自《禅菩提》 释心道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