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48)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⒄

下面我们再回到菩提达摩关于禅修的这篇文章的整体部分来看一看。菩提达摩的这篇论文连题目在内,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大概是五百一十个字。那时禅不像我们现在有一个稳定的称呼,现在由于禅法流行一千多年,禅宗成立一千多年,一切的称谓都定型化了。在当时来说,禅有时候叫做“道”,又叫做“心”,又叫做“佛法大意”,又叫做“西来意”,或者叫做“祖师西来意”,有多种称呼。但是当时以“道”作称呼的比较普遍。道,在印度梵语中就是菩提,当然后来菩提译也为觉、觉悟。

(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禅是彼此关怀、互相照顾②

在日本流传一则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一对夫妇虽然家财万贯,却是悭贪得一毛不拔,唯独对他们的独生女儿钟爱有加,女儿要什么就给什么。有一次,女儿突然生了重病,看尽全国的名医,重金买各种医药补品,只要对女儿的病有一丝丝的帮助,不管花再多的钱都愿意,但是女儿的病情仍然一天天的恶化。

在女儿快要断气的时候,夫妇两人悲伤的握着女儿的手:“女儿啊!你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尽管告诉我们。”女儿泪流满面哽咽的说:“希望爸爸让我带走一些财产,或拿一些钱设法买回我的小命,我想跟爸妈永远在一起。”夫妇俩突然愣住了,他们从来没有想到“钱带不走”和“钱不能买回生命”,于是眼睁睁的看着心爱的女儿痛苦得断气而无能为力。女儿过世以后,这对悭贪的夫妇渐渐从悼念女儿的哀伤中醒悟,金钱带不走也买不到挚爱家人的生命,有再多的钱又有什么用?于是便把所有的钱都拿出来布施,从此由吝啬富人变成大慈善家。 (摘自《禅菩提》释心道著)

 

法融语录

36.无心恰恰用

【原文】问曰:“恰恰用心时,若为安隐好?”师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谭名相劳,直说无繁重。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据《五灯会元》卷二)

【译文】僧徒问道:“正当用心思虑的时候,如何能使此心安稳些呢?”法融禅师回答:“正当你用心的时候,恰恰是心无可用。细微曲折的谈论实在是互相造成疲劳,简单直率的话语可避免烦琐滞重,无所用心恰恰是在用心,常久地用心恰恰是未曾用心。现在说的无所用心,和用心思虑并没有什么两样。”

【提示】法融的禅道不主张苦心思虑和烦琐谈论。

【注释】

①安隐──即安稳。

②谭──即谈。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34)

(十二)道生顿悟成佛说对禅宗的影响 ③

道生禀赋天才,研究教义,剖析经理,彻悟言外。其“顿悟成佛说”对后来的禅宗影响至为巨大。见性成佛至高至极的绝唱,传灯相续不绝,成了禅宗永久承传的孤明朗照的心灯。

道生的顿悟成佛说立义如何,已不得而知,但观其所撰《法华经疏·见塔品注》说:“既云三乘是一,一切众生,莫不是佛。”又说:“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所以接之者,欲明众生大悟之分,皆成于佛,示此相耳。”由此可以推知生公“顿悟成佛”说妙理之一斑了。

道生的顿悟成佛说在当时盛传一时。如《高僧传》卷八说:

释道猷,吴人。初为生公弟子,随师之庐山。师亡后,隐临川郡山,乃见新出《胜鬘经》,披卷而叹曰:先师昔义,暗与经同。但岁不待人,经集义后,良可悲哉!因注《胜鬘》以翊宣遗训。凡有五卷,文烦不行。宋文简问慧观,顿悟之义,谁复习之?答云:生弟子道猷。即敕临川郡,发遣出京。既至,即延入宫内。大集义僧,命猷伸述顿悟。时竞辩之徒,关责互起。猷既积思参玄,又宗源有本,乘机挫锐,往必摧锋。帝乃抚几称快。

(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