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中国禅宗】(49)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⒅

菩提译为道是从什么意思来说的呢?是从能修、能证、能行,从指引我们走一条通达目标之路这样一个角度,把菩提翻译成为道,是道路的意思。当时把禅也当作入佛大海的一条路,所以禅也是道,故云“大乘入道四行”。这个四行实际上只是行入的内容,但是菩提达摩认为进入禅的途径有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理入和行入二种。菩提达摩在这篇文章中就讲:“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理入是进入禅门的正行,行入可以看作进入禅的助行。有正有助、有正有辅、有主有次,但两者又是不可或缺的,两者不可偏废。当然理入是根本。

什么叫做理入呢?菩提达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定性的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叫我们要“藉教悟宗”,理入者“藉教悟宗”。从这里可以看出,禅宗的创始人没有说要排除经教文字,而是说“宗不离教”,而且要以教作为前提、作为指导、作为方便来进入禅宗。(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禅是彼此关怀、互相照顾③

心道师父说:“人一不小心就会自私,自私就是关怀自己、打击别人,那么,我们在这中间又感受到什么呢?别人会说这个人斤斤计较,厉害得很,只懂得索求不懂付出,跟他在一起没好处。久而久之,善缘减少,逆缘增多,所以,自私会快乐吗?想要占便宜,就没有什么便宜好占。吃亏就是占便宜,稍微吃亏,才能彼此吃亏彼此占便宜。从没趣味的生活中去寻找快乐,就是慈悲一切。从别人的言行举止里感受对方对我们的不友善、拒绝、排挤等,这些不好的感受启示我们:对人要有慈悲心、爱心、欢喜心。一个人如果觉得自己很苦,就真的会变得很苦,因为常常往坏处想便心想事成。若能往好处想,多多利益别人就不苦,因为能够承担别人的苦,原谅别人,为别人的立场设想,自己的痛苦便能减轻。” (摘自《禅菩提》释心道著)

 

法融语录

【禅师简介】智岩(600—677),俗姓华,曲阿(今江苏丹阳)人。曾为郎将,频立战功。四十岁出家,后谒见牛头宗一世法融禅师,领悟禅旨,受命为牛头宗二世。

37.我狂欲醒

【原文】复有昔同从军者二人,闻师隐遁,乃共入山寻之,既见,因谓师曰:“郎将狂邪,何为住此?”师曰:“我狂欲醒,君狂正发。夫嗜色淫声,贪荣冒宠,流转生死,何由自出?”二人感悟,叹息而去。(据《五灯会元》卷二)

【译文】以前和智岩禅师一同从军的两个人,听说智岩隐居,便一起进山找他。见面之后,就对智岩说:“郎将你发狂了吗,怎么住在这里?”智岩回答:“我以前发狂,今将清醒。而你们的狂病,正在发作。沉湎声色,贪受荣宠,陷于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自拔呢?”那两个人有所感悟,叹息着离开了。(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35)

(十二)道生顿悟成佛说对禅宗的影响

《高僧传》卷八说:释法瑗,姓辛,陇西人。……瑗幼而阔达,倜傥殊群。路见贫寒,辄脱衣为惠。初出家,事梁州沙门竺慧开……后东适建业,依道场慧观为师。笃志大乘,傍寻数论。……后入庐山,宁静味禅。澄思五门,游心三观。……后文帝访觅述生公顿悟义者,乃敕下都。使顿悟之旨,重申宋代。使顿悟之说与修禅相结合。

(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