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中国禅宗】(53)            
 又名一心禅、非次第禅、祖师禅
 

入禅之门

净慧法师讲于上海玉佛寺

第二讲 达摩禅法 (22)

“舍妄归真”惟一的方法就是“凝住壁观”,使我们的心地像墙壁一样,不要被一切客尘烦恼所侵蚀,客尘烦恼无非是人我是非。怎样才能够凝住壁观呢?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文教”,这就是凝住壁观的基本要求。

所谓行入就是修禅乃至于修其它所有法门的通途要求。可以成为助行,助行虽然是起辅助作用,但并不等于它不重要。可以这样说,行入的四行涵摄了佛教所有的修持法门在内。看起来只有简简单单的四行,但是我们要深入地去理解它,真正深刻地领会了它的内容,才知道它的重要性。关于行入的道理刚才已经讲了一部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摘自《入禅之门》净慧法师)

 

寂静修 ④

任何声音只要入了我们耳根,就寂灭,寂灭而无所住,我们都知道听这寂静的声音,不管听到、听不到都是寂静,狗叫、虫叫,所有的声音都寂静。你认为是寂静就是寂静。放柔自己的心,放柔自己的耳根,全身放柔,静静听内在的寂静,有人说寂静的声音吵死了,像耳鸣。不管我们内在有没有寂静,你就是感觉它的寂静。我们因为没有固定的方法,心就不能安定;心能安住在一个地方,就容易察觉到我们的心性。

认真的让自己,真的是自己,没有掺杂任何的杂染,没有任何东西是你,连你的身体都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尘、六根是一个幻,我们就封锁在这里,然后认定这个地方是你、是我,所以你的生死、不解脱就在这里。一直都是恐怖、颠倒、妄想、执着,都是因为你有眼、耳、鼻、舌、身、意,这几个不是你,一样都不是你,所以通通舍了吧!丢了吧!(摘自《禅菩提》释心道著)

 

玄素语录

41. 佛来亦不著

【原文】有僧敲门,师问:“是什么人?”对曰:“僧。”师曰:“非但僧,佛来亦不著。”进曰:“佛来为什么不著?”师曰:“此间无公止泊处。”(据《祖堂集》卷三)

【译文】有个僧人敲寺院门,玄素禅师问:“是什么人?”回答说:“是僧。”禅师说:“不要说僧,佛来也不容纳。”僧人便问:“佛来为什么不容纳?”禅师说:“这里没有您栖止之地。”

【提示】寺院中竟不容僧乃至佛栖止,这似乎是违背常识,并且是不合逻辑的,在禅师奇特的话语里,我们分明感觉到禅宗对常识、对传统的勇敢的挑战。

(摘自《中国禅宗语录大观》袁宾编著)

 

达摩以前的中国禅学 (39)

(十四)宝志是祖师禅的肇始者

上叹曰:大师不复留矣!烛者,将以后事嘱我乎?因厚加殡送,葬于钟山独龙之箪。仍于墓所立开善精舍,敕陆制铭辞于冢内。王筠勒碑文于寺门。传其遗像,处处存焉。初志显迹之始,年可五六十许,而终亦不老。人咸莫测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师九日台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计志亡时,应年九十七。’

宝志于生活起居,行住坐卧,都无定相,变幻莫测,示现灵迹之事很多,所说隐语,都成应验。其答梁武帝所问,俱为祖师禅的机锋,如涂毒鼓、太阿剑,闻之者丧,婴之者断,不可以心思意解者。梁武帝一日问志公:‘弟子烦恼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识者以为十二因缘治惑药也)。’又问十二之旨。答云:‘旨在书字时节刻漏中(识者以为书之在十二时中)。’又问:‘弟子何时得静心修习?‘答云:‘安乐禁(识者以为禁者止也,至安乐时乃止耳)。’其辞旨隐没难解,类皆如此。

宝志还作有《大乘赞》十首,《十四科颂》十四首,《十二时颂》十二首。辞意内涵,与后时禅宗旨趣多所冥符,禅宗门下诸祖师多有引用者。故说宝志之倡导教化,已开祖师禅之先河,实不为过。(完)(摘自《禅宗大意》正果著)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