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10)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了解四圣谛

佛陀说,他只教导四个观念──苦、集、灭、道。“苦”是指我们在生活中感觉不快乐。“集”是不快乐的原因──我们放任与执著的心。“灭”是佛陀的承诺,即我们可通过断除渴爱而灭苦。“道”是为了达到目标,必须采取的步骤。

在他45年的教学生涯中,从初转法轮到入灭,佛陀解释了这四个字好几百次。他希望这些根本观念,能被处于不同心灵成长阶段的不同根性者所了解。

有一次,他以生命的痛苦是个负担来解释苦,我们因挑起负担而受苦,通过放下负担而结束它。正道教导我们如何放下自己的负担。另一次,他称“苦”是一种病。佛陀就如医生,诊断疾病“集”起之因;疾病的息“灭”是佛陀医师的治愈;而“道”则是他为了治好我们所开的处方。

了解第一谛──苦

佛陀的第一谛告诉我们,苦是无法避免的。你可能质疑:许多新发现已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舒服,这个苦的教导还适用于现代社会吗?在佛陀时代,人们必定为环境、疾病与天灾所苦。但时下科技发明不是已能让我们为所欲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并制造所需的任何东西吗?

不过,无论现代生活看起来多么便利与安全,苦谛依然并未改变。它适用于现代如同适用于佛陀的时代,那时的人不满足,我们也一样。

我们可视情况称佛陀的第一谛为任何名字──苦、紧张、恐惧、压力、焦虑、担忧、沮丧、失望、愤怒、嫉妒、放肆、神经质或痛苦。所有人,无论他们生活在何时、何地,皆离不开这些问题。

我们随时可能生病,可能和所爱的人分离,可能失去所拥有的东西,或被迫处于讨厌的情况。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与姊妹、邻居与朋友彼此都为了财产、地位、权力而争吵不休。这些问题皆不外乎由贪欲、嗔恚或愚痴所引起,它们和世间的情况──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环境,以及自己的情况都有关系。

认清这些问题会触发心中的痛苦是无可避免的。承认它们,并如实地接受它们,别责怪别人,是佛陀第一圣谛的要义。他告诉我们,要想追求快乐,就得心平气和地正视痛苦,不生气也不沮丧与悲观。我们必须坦然面对困境,对于还未完全觉悟的人来说,生命的一切经验都会带来某种程度的痛苦。

痛苦可能极微细,也许是一种潜藏的微细不安;或可能比较明显,是对个人、财产或意见的有所坚持。这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贪、嗔、痴有多少,以及性格与过去的经验。

例如,设想两个人看到同一件事,但印象却截然不同,其中一人觉得它快乐与宜人,另一人却觉得惊恐与可怕。快乐与否都是唯心所造,我们的心创造生活经验,继而又乐在其中,或为其所苦。所以,佛陀说天堂与地狱都是唯心所造,就在此世之中。

除非我们达到觉悟,否则各式各样的经验将令所有人深受其苦。我们接下来就看三件事──生死轮回、变化,以及无法控制我们的生活。

生死轮回

人生无可避免的循环──生、老、病、死──带来痛苦。

婴儿诞生时脸上并非挂满笑容,长大之后,我们渐渐听不到迎接这世界的最初哭声,或许可以说,它转变成内在的哭泣,我们的余生将持续如此。我们哭求许多升的牛奶,许多吨的食物;许多尺的衣服;许多平米的房屋、学校与医院土地;许多树以制造书本、纸张、家具;许多药丸以治疗各种疾病;许多爱我们的人;许多可满足需求的方法。若我们并未诞生在这不圆满的世间,则各种的苦都将不存在,痛苦似乎随着每个婴儿一起诞生。

整个社会也为生所苦。随着地球人口不断增加,我们的空气、水质、土地污染也纷纷响起警报。有这么多张嘴巴嗷嗷待哺,但资源却日益枯竭,饥荒在地球许多地方蔓延。为了建造道路与房屋,愈来愈多森林遭到砍伐,拥挤的居住环境造成可怕的疾病散播。这些例子不胜枚举,你一定可以想到更多。

老化的过程也带来痛苦。我们可能已忘记孩提时,为了适应新邻居或新老师所做过的调整,但我们应记得青春期身心调适的困难。成年后,我们经常在完全融入旧环境之前,就得去适应新工作、新关系、新科技、新疾病与新的社会环境。在每个生命阶段中,不舒服的改变似乎都很普遍。

步入老年之后,适应改变的问题变得益发明显。失去年轻时曾拥有的强健体魄是痛苦的,我们知道老化无可避免,但又希望它不要发生,因此感到痛苦。

当佛陀说老带来苦时,他其实是泛指成长与衰败。我们知道身体里的每个细胞一直在衰败与死亡,持续被新细胞所取代。心的每个状态也一直在消失,并有新的状态生起。最后,这个衰败与变化的过程使得身心变弱,造成身体死亡。

疾病显然是另一个痛苦的原因。每个人都知道疾病有多么痛苦,疾病事实上造成两种苦──对于疾病的恐惧,以及它的直接经验。因此疾病是焦虑不间断的来源,在生病时造成痛苦,并在健康时造成恐惧。

人们通常认为痛苦与不圆满苦是同义词,但其实不然。虽然你无法避免伤害与疾病的痛苦,却能避免不圆满苦所造成的痛苦。若你能以特别的方式对身体少一点执著,当它感觉不同时,你就不会那么不满。例如,当提婆达多扔石头砸伤佛陀的脚时,佛陀感到疼痛,但因他了解疼痛的本质,因此不像一般人那样受苦。痛苦的感觉通常是可管理的,而“现实”的不满则更深奥与难以克服。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