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12)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佛陀称这些与其他一切因之产物为“因缘法”,他解释一切因缘法都有三种特性。第一,它们是无常的。在时间推移下,大山与蜉蝣、蜀葵与微芯片等一切事物,都会瓦解、变化或死亡。第二,因为这些变化,一切因缘法都是不圆满的。如我们所见,一切变化的事物都可能产生痛苦。第三,一切因缘法都无固定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最后这个特性最难了解,因此暂时先搁置。

无常很容易了解。事物是短暂的,这个事实不是问题。使人痛苦的是我们对于人与事物的执著。例如我们有件非常喜欢的新外套,但没穿几次之后,它沾到一些污垢,或被硬物扯破,或被遗忘在公交车上,我们因而感到气恼。

外套遗失或污损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当然,我们能轻易地换掉它。但若那件外套是所爱的人赠送的礼物呢?若它是在某个特别的生日、周年纪念日或旅行时购买的呢?这时它更令人爱恋难舍,而它的遗失或受损也更令我们感到悲伤。

有时人们听到这些讨论会觉得心烦。他们就问:“何不谈点快乐的事?为何我们一直谈苦而不谈喜悦、愉快与高兴的事?”

我的朋友,这问题的答案是“变化”。因为无常,一切愉悦、快乐或高兴的事都不持久。身为明智与成熟的人,我们应心平气和地谈论实相。这个由变化造成的不圆满苦,我们必须正视它,并承认它。为何要隐藏它,然后假装一切都很美好呢?

若勇于正视变化,我们也许会看到它也有向上的一面。我们可以信赖这个事实──生命中存在的一切因缘,同样都会变化,事情可能变糟,但也可能改善。因为无常,我们才有机会学习、发展、成长、教学、记忆,以及做其他正面的改变,包括修习佛陀之道。若一切事物都一直那样,则这些改变将无从发生。不识字的还是不识字,贫穷与饥饿的还是一直维持贫穷与饥饿。我们将没有机会终结贪、嗔、痴,以及它们的恶果。

好了,我们已了解无常与其造成的苦。接着该怎么了解无我或无自性?它们和变化有何关系吗?佛陀说,正因为世间的有情与无情总是在变化,所以它们是无我或无自性的,我们与周遭一切事物都并非是固定与恒存的实体。我们无法把“我”或“我的”标签贴在世间任何东西上,它们都变化得太快了。

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习惯与意图一直在变化,怎么可能指着什么东西说“这是我的”或“这是我”呢?殊不知“这是我的”的观念或看法也在瞬间改变。为了方便,我们可以说“我在这里”或“这属于我”,但我们应明智地说这些话,不可误以为这就表示有个不变的实体──“我”存在。外境也一直在变化,我们可使用惯用的标签说“这是一把椅子”或“这是一只黑猩猩”,但这些标签并不等于我们经历的变化实相。

此外,我们与其他一切事物都处于过程中,在生、住、异、灭的相续之流中,世间或自身并无任何独立恒存的事物。看自己的心一分钟,你就会明白我的意思。记忆、感情、观念与感受飞快闪过意识的屏幕,我们根本抓不住它们。因此,以贪取之心去执著这些飞逝的影像,或以嗔恨之心排斥它们,完全没有任何意义。若我们的正念迅速敏锐,当它处于深定的状态中时,就可以清楚看见变化,直到完全没有我见为止。

有些人听到无我的教法时,会感到沮丧与失望,有些人甚至还会生气,误以为生命将因此没有意义。他们不了解依据无我的见解生活者,是最喜悦与最有意义的。

有一次我拿一份文稿给一位朋友,他是位专业编辑。我预估这份工作大约只需花他一个小时,但过了六个月还没有任何消息。最后他来找我,我们一起去散步。他绝口不谈我的文稿,这时我意识到这个主题有点棘手。我小心翼翼地开启话题:“你拨空看过我的稿子吗?”他沉默了一阵子,然后回答:“德宝法师,我看过了。当我看到无我的教法时,我愈看愈生气,最后气得我把整份文稿摔到一边!”我吓了一跳,但我没和他吵架。反之,我放下对文稿的执著,他因为无我而摔我的文稿,所以我抛开和文稿有关的自我,继续保持轻松、友善与平静。然而,这个人却因为执著自我而僵化、烦躁与不快乐。

因此,你了解接受无我的概念有多么困难了吧!但只要你保有这个自我的概念,就会感到不舒服、僵化与固执,而人们也会觉得你的自我本位很讨厌。当有人因某件事而反对或指责你,或事情令你失望或不如你意,甚至即使别人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时,你都可能感到心烦或愤怒。正确了解这个无我的观念,你将感到轻松自在,将能轻易地和任何国家的人打成一片,将不卑不亢地与人相处,将无人而不自得,且所有人都会觉得和你在一起很舒服。

只要确实了解无我,无论你到哪里,或别人待你好或坏,你都可以感到快乐与自在。别让这个教法令你感到沮丧或愤怒。

至于现在,我们应先满足于尝试在理智上接受这个观念。而随着正念不断增长,将来一定能直接亲证诸法无我或无自性。一旦达到这点,对我们而言,来自变化的苦果将永远结束。

佛陀与其他已达到正觉的大士都是此事最好的证明,佛陀已完全解脱自我的概念。当然,在达到觉悟之后,佛陀继续生活在社会中。为了世俗的目的与方便沟通,他继续使用世俗名词,例如“我”或“我的”。若你这么做也没问题,驾照上的名字不可能是个绝对正确的标签,或一个永恒身份的保证,但对于处理日常生活俗事而言,它却很方便。

但当正念引导你觉悟过去一直顽强保护的“自我”,事实上只是个幻相,是不断变化的感受、情绪与身体状态的相续,并无固定恒存的实体时,此时没有一个执取世间无常事物的“你”,当然你便没有理由不满或痛苦。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