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八正道 (16)
        ──佛陀的安乐之道
(斯里兰卡)德宝法师 著 赖隆彦 译

正如我们许多人,比丘们告诉舍利弗,希望在道路的起点便知道它的终点。这就犹如问一个少女:“你生小孩时的感觉如何?”少女从未生过小孩,她必须长大成熟才能拥有那个经验,或许可根据阅读或传闻说一些关于生小孩的事,但她无法表达整个经验。

即使母亲也可能无法讲清楚生孩子是怎么一回事,她只能叙述自己的经验,但未曾生过小孩的听者仍无法了解母亲的感觉如何。

觉悟的永恒之乐就像这样,它只能被那些已做好准备的人所了解,并亲自去体证。

假设少女去找父亲,并问:“爹地,你和妈咪是什么关系?”

父亲可能回答:“亲爱的,出去玩。以后我再告诉你。”

或许当她长大准备要结婚时,父亲会对她说:“很久以前你曾问过我,我和你妈是什么关系,现在你还想要我回答那个问题吗?”

女儿回答:“不,爹地,我已知道答案。”

女儿的了解已成熟,知道问题的答案。若像男女之间的世俗经验都如此难以解释,试想若要了解解脱痛苦的永恒之乐有多么困难!

现在,我们的心充满各种观念、意见与看法,其中许多都是源自贪、嗔、痴。在断除负面的心态之前,要想了解涅槃的永恒之乐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引用已达到觉悟的那些人所说的譬喻、寓言与例证,然后尝试逐步达到一些推理式的了解。例如:

从前有一只乌龟,它和鱼及其他水中生物生活在一起,突然有一天消失了。当它回来时,鱼群问它去了哪里。

“我去陆地。”乌龟告诉它们。

它们问:“那里的水怎样?”它回答:“陆地上没有水。”

“那你怎么游泳?”“我不游泳,我走路。”

“走路?你说‘走路’是什么意思?你在那里发现许多鱼吗?”当乌龟尝试解释时,鱼以怀疑的口吻说:“没有水,没有鱼;你不能游泳;你又说你‘走路’,这怎么可能?”乌龟回答:“你们似乎只是想满足于自己的怀疑,那么就让我回到陆地上去吧!”说完,它便消失了。

就如鱼永远无法想象陆地的概念一般,为贪、嗔、痴所苦的人无法了解涅槃。要想了解,你得超越内心一切不善法,并亲自去证悟。

除非你如此做,否则对觉悟之乐的经验,顶多只是有时片刻放下负担,或“心”就只是心,不掺杂其他东西时所达到的幸福感。此时所得到的推理式了解,可被比喻为你在沙漠中感到疲惫又口渴,发现一口深井底部有水,但无桶子或绳子,不过你太虚弱了,以致即使有工具也吊不起一桶水。因此,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水,但尝不到它,更别说喝到一些了。同样地,当心暂时无贪、嗔、痴时,你能察觉涅槃的安稳,但无可用的工具达到它。断除贪就如找到布施的绳子,解脱嗔心则如把绳子系在慈悲的桶子上,而双手的力量就如无痴的智慧。当把这三者放在一起时,你就有办法尝到,甚至大口喝到涅槃的至福滋味了。

这个至福的状态难以形容,它唯一的特色是安稳。它是不生、不造作与无为的,我们顶多只能说这个状态没有什么。它对于人、事与经验并无爱、取与执著,无嗔恚或愤怒,无常、乐、我等邪见。

还在此不圆满世间享受现世生活的困惑众生,对此叙述可能会说:“觉悟听起来好像不太有趣,我不确定自己想达到那个状态。那里有房子吗?有家庭、学校、医疗保险、医院与好的道路吗?”我曾被问过这问题。

我们必须回答“没有”。还贪爱生命,贪着无尽轮回的人,并无想达到究竟安乐的清净心。这种人不了解佛陀的第一谛──不圆满苦,是无法避免的;或他的第二谛──贪欲有多少,痛苦就有多少。没有这些基础正见,不可能了解佛陀的第三谛──当一切执著,一切贪欲熄灭时,苦便止息。

你也许质疑,对于菩提与解脱轮回的欲求是否适当。答案是“是的!”这是非常好的欲求,名为“无欲之欲”。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