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语
想想你是否经常对自己说“要是我没有那么说……”或类似“当我看见她脸上的表情时,我知道我的话伤了她的感情”。错误的语言造成我们许多问题。我们说谎,然后作茧自缚;说工作伙伴的坏话,造成他的麻烦;不经思考说话,冒犯顾客或朋友;花了一整天闲扯,什么事也没做成。
这些说话的坏习惯并不新鲜。佛陀认为练习正语对个人与心灵成长非常重要,因此将它独立为圣道的一支。佛陀告诉我们,正语有四个特质:它总是真实的;它是向上提升,而非恶毒或刻薄的;它是和善的,而非粗鲁或严厉的;它是中肯的,而非无用或无聊的。
佛陀解释,一个公认说话温文儒雅者,很快便能受到信任与尊敬。这种人内心祥和平静,能与他人友善互动。例如,你是否注意过人们常用我们与之说话的方式对我们说话?若我们被认为是夸大其词或说谎,别人便自然而然地会对我们说谎。若我们习惯诋毁别人,别人自然而然会对我们严厉地说话。相反的,若我们被认为是可信赖的,我们的话就会更容易被相信。若我们以谨言慎行著称,别人就很难散播我们的流言蜚语。若我们的话语始终是亲切和善的,别人就不好意思在我们面前骂人或粗鲁地说话。
显然话语创造了一个不是有益于快乐的环境。我们知道这是因经验告诉我们,思想与行为严重受到周遭说话方式的影响。佛陀的一位上首比丘尼就以此为戒:
亲近善友者,愚亦转睿智。
若希望成为智者,我们不只应亲近善友,还应成为别人的善友,如此做需要我们以正念勤修正语。有则佛陀的前世故事,说明话语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有多大:
一位佛陀的随行比丘,习于和被邪恶比丘提婆达多误导的一群人共食奢华大餐。受这些人提供的美食诱惑,这位比丘花很多时间和这群恶友厮混。佛陀斥责他择友不慎,并警告他事情的严重性。为了说服他改变行为,佛陀告诉他发生在他前世的一则故事,那时他受周围粗恶言语影响而误入歧途。
佛陀说,这位比丘的前世曾是属于国王的一头大象,以性情温和著称。后来有群土匪习惯聚在象栏附近讨论犯罪计划,他们言语粗暴,并鼓励彼此犯下谋杀与其他凶残的恶行。这头象开始认为,他们的恶语是试图教导它应以同样的方式表现。结果,原先高贵的大象变得残暴,并试图杀害共事者。
拥有这头象的国王,派遣大臣──发愿成佛的菩萨──调查这头温和大象堕落的原因。大臣无意间听到土匪们邪恶的谈话,因而了解它如何影响大象。他建议国王派遣睿智的圣者们,以温和言语著称者,每晚在象栏附近交谈。善良的话语,很快便影响大象重回温和的方式,从此不再凶残。
正语可从许多方面改善你的生活,只要想象再也不必为你说的任何事后悔!那会让我们许多人如释重负。
让我们进一步检视正语的四个特质,并看看它们如何帮助我们践行圣道。
说实话(不妄语)
正语的第一个特质是:它总是真实的。佛陀告诉我们,绝不说谎,无论是为自己、他人,或为任何一种利益。佛陀总结了说实话的准则:
若(某人)被当作目击者问到:“那么,善男子,说说你知道什么?”知道,他就说:“我知道。”;不知道,他就说:“我不知道。”;没看见,他就说:“我没看见。”;或看见,他则说:“我看见。”在完全觉知下,他不为自己与别人的目的,或一些微不足道的世俗目的而说谎。
偶尔我们可能被问到一种以缄默表示特殊回答的问题,若缄默会传达一个谎言,则必须说话。例如,警探在犯罪现场,问一群旁观者是否看到任何事,若每个人都保持沉默,警探会认定无人看见犯罪发生。若有些围观群众是目击者,通过保持沉默说谎,也许他们觉得有很好的理由不说话,例如害怕报复,但沉默仍是谎言。我们也可能用身体语言说谎,有时耸肩或扬眉可能表示“我不知道”,若你确实知道,那么耸肩就是欺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