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正语(续)
然而有些情况,实话必须被隐瞒,因说出来可能会伤害某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等待适当的时机,对适当的人说适当的话。佛陀回答问题若会造成某人伤害时,他便静默不语。有一次某人问佛陀死后是否有生命,佛陀只是坐在那里,沉默以对,直到那人放弃并离开。之后,他的侍者阿难问佛陀为何不回答,佛陀解释说任何回答都可能造成那人痛苦。若他回答死后有生命,那人会执著恒存自我的观念,发展出一个会导致痛苦的邪见;若回答死后没有生命,他又会发展出另一种邪见,认为“那么我将断灭!”并因而痛苦不堪。为了避免对他造成伤害,佛陀决定不做任何回答。
佛陀描述自己决定说或不说的准则。若他知道某件事是不真实、不正确或无益的,他就不会说它。他说:“这种话(佛陀)不语。”若他知道某件事是真实、正确或有益的,则“(佛陀)知道何时该说此语”。当他的话是真实、正确、有益与契机之时,则不论他的话会“不受欢迎与不如人意”或“受人欢迎与如他人意”,佛陀都会说。佛陀具大悲心且完全专注于众生的福祉,他从来不会只为“讨人欢喜”而说话。我们可从他的例子得到许多启发。
当试图说不符合佛陀准则的话时,我提醒自己如此说将一无所获,也无人会因此获益、且会因我保持沉默而有所损失。例如,我正在和朋友们说话,其中一人垄断发言。我有话想说,却觉得没耐心说它,我反省自己想说的话,知道它对过去事件而言是真实的,对现在状况而言是正确的,且会利益听众。但若现在说出它,可能会冒犯说话者,因此它是不合时宜的。我提醒自己,若我以不合时宜的方式说话,将一无所获,也无人会获益,或会因我耐心沉默而有所损失,我可在其他时候说自己想说的话。
言词不是武器(不两舌)
正语的第二个特质是不作恶意的谈话。古谚云:“舌头是受困于牙齿间的无骨武器。”当恶意地说话时,舌头会射出言词短剑,夺去人们的好名声与信用。即使我们说某人的话是真的,若它的动机是要伤害此人,它便是恶意的。
佛陀定义恶意谈话是指破坏两人之间友谊的谈话。在此有个例子,假设在某次旅行中,我遇见你远方的一位好友,我记得几个月前,你曾告诉我关于这家伙的一个真实故事。我可能不记得你的确实用语,因此在重复你的话时稍微加了点料。我甚至做得好像给了这家伙好处,让他知道你在背后谈论他,你的朋友反应有点激烈。当回到家时,我对你重复他的话,稍微添油加醋一番,好让它更为精彩。因它造成失和并破坏一段友谊,这种谈话便是恶意的。
有时我们把恶意谈话伪装成关心另一个人的行为,或泄漏某人对我们吐露的秘密,认为如此做是“为了他好”。例如,告诉某个女人她的丈夫对她不忠,因为“你不希望她是最后一个知道的人”,这可能令所有当事人更痛苦。当想要如此说时,问问自己希望得到什么,若目的是操纵别人,或赢得某人的感激,则你的话是自私与恶意的,而非正直的。
公开谈话也可能是恶意的。小报、电台谈话节目、网络聊天室,甚至一些受人尊敬的新闻媒体,今日也为了生存而拿言词来当武器。对准本星期媒体目标的新鲜话题,对于增加收视与广告收益会有加分的作用。恶意的话语打倒某人以抬高某人,它试图牺牲别人,好让说话者看来是敏锐、精明或时髦的。
并非所有的恶意谈话听起来都很下流,有时人们使用看似温和的言词,却带有贬损的意思。这种伪装的攻击言词,比公然侮辱的话更危险,因它们更容易刺伤听者的内心与心情。以现代的话来说,这种谈话称为“口蜜腹剑”,我们对某人说:“你装修旧房子而不搬去更高级的住宅区,真是聪明。”或“你的白头发真好看,不是有个成语说‘老成持重’吗?”正语不只意味着注意说话的用语与声调,它还需要在话中反应我们对别人的悲悯与关怀,它们是有益与有治愈作用的,而非伤害与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