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正业(续)
佛陀经常自称为医生,并称他的教导——“法”为药。如偈云:
世间一切药,各式与各样,
皆不如法药,故请汝饮之。
饮此法药已,汝不老无死,
既行且见道,汝离欲寂灭。
听到这里,你可能会质疑:“难道我一定得在伴侣与正道之间做选择吗?”这个误解造成许多人不安。但忠诚伴侣间的性爱,并不会障碍修行。事实上,相互扶持的关系可以是践行八正道达到安乐的重要资产。
不邪淫可用更微妙的方式来维持,远胜过技术性的持戒。在它的最高层次,你视一切女人为姊妹,一切男人为兄弟,年长者为父母,年轻者为子女,性欲便消失了。无论如何你再也不会以那样的方式看人,所有猎食的态度都不见了,甚至连微细的性欲,也都升华为悲悯与关怀别人的福祉。
此外,为了圆满正业道支,佛陀劝我们别放纵感官,不只邪淫而已,这意味着什么?当我们通过刺激感官,放纵渴爱到疲倦的程度时,那就是放纵感官或纵欲。
你忽略了哪些部分的行为?你为了欢乐或逃避,而在哪些部分放纵身心?问自己:“我是否花很多时间看电视,或熬夜伏案做无谓的工作?是否饮食超过维生所需的量?是否去夜总会听震耳欲聋的音乐,到离开时都还耳鸣?是否沉迷于声色犬马至精疲力竭,隔天无法好好工作?是否以有益于生活与社会的方式使用因特网,而非只是玩乐到头昏脑胀?”
这些活动无论对身体或心灵成长都是不好的。断除它们会怎样?你将转而自尊、自重,在这些活动中的自我中心可能消失,而为活泼与布施的心留下空间,不再服膺渴爱的呼唤。
不使用麻醉品
五戒中的最后一条是避开酒精、毒品或其他麻醉品,同样的原则亦适用于正业。佛陀说这条戒时,使用条件语句,他并未告诉在家众避开一切麻醉品,而是只有那些令人“疏忽、着迷与不注意”者。换言之,小心使用止痛药与其他医师处方的麻醉剂,并不违反这个禁令。
不能以为喝一杯酒没有关系,一杯很容易接着又一杯。有些嗜酒者可能在一杯之后,就失去控制并喝过头。因此,最有效的控制时机是在第一杯前,而非之后。有些人是慢慢上瘾,每次多喝一点,并未察觉他们的偶尔饮酒,正在逐渐酿成大祸。此外,家里摆酒会引诱人们在有压力或悲伤时冲动饮用。无酒可以活得很健康,最好别让它有机会毁了我们的生活。
长期以来,我听过许多喝酒导致痛苦的故事。例如,一位住在修行协会的人告诉我,许多年前她并不喜欢喝酒,只有在别人坚持时才喝一点。在一次酒会上,她连一瓶啤酒也没喝完,只是整晚拿着瓶子四处走动,应付那些正在喝酒的人。大学毕业后,她搬到一个新小区。她的新朋友们经常喝酒,她也发展出偶尔社交喝酒的习惯,并从此愈陷愈深。她告诉我,有一晚她心情很糟,饮了一种烈酒之后又换另一种。当朋友们提醒她时,她咒骂他们,要他们别管闲事。突然间,一种奇异的感觉穿过身体,后来她才了解它一定产生了化学变化。从那时起,她渴望酒精,两年内她每天喝酒,且一个星期喝醉好几次,个性恶变并深感痛苦。最后,她求助于戒酒计划,现在已恢复清醒好几年了。
人们喝酒或吸毒有许多理由。年轻人想要感觉更像成人或老成世故;害羞或紧张的人想要放松,或感觉更善于交际;烦恼的人想要忘掉他们的问题。这一切动机皆来自于不圆满苦,来自于想要逃避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实。
但请深入思考此事,逃避永远无法解决任何问题,或减轻任何一种痛苦,酒瘾或毒瘾只会让你更痛苦,可能令你丧失体面、道德原则与矜持。你可能说谎,犯下邪淫、偷盗,甚至更糟,可能赔上健康、财富、婚姻、家庭、工作与事业,也可能失去别人的敬意与自尊。最后你深陷痛苦,并质疑为何一切不好的事都发生在你身上。总之,毒瘾或酒瘾的最好解药是,在第一时间就不使用它们。
为了八正道的目的,我们提高视野超越五戒的文字,看看可从不使用麻醉品戒中找到更高一层的意义。我们用哪些其他的方式麻痹自己?为什么?以此正业观点为总准则,质问你的动机,自问你是否试图逃避清楚觉知?你在躲避什么?看报纸?东拉西扯地闲谈?正念可帮助你看穿自己用来回避持续觉知实相的诡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