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居士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佛法传播和佛教学术研究的贡献上。
下面,再从另一点来说明居士在佛教史上的重要作用。历史上,很多居士曾经参与过佛典的翻译、注解工作,还有很多居士单独撰写阐释佛法的书籍,著述弘扬佛法的著作。
比如《在家学佛居士要典》这本书流通很广,里面汇集了许多在家居士学佛所必须要了解的内容,它就是民国时期一个叫陈海量的大居士编撰的。还有一本小册子叫《保富法》,针对在家学佛者讲怎样拥有财富,怎么合理应用世间资财,这本书内容虽然不多,但非常好,整个内容就是佛学思想的反映,作者叫聂云台,是清代中兴名臣、封疆大吏曾国藩的外孙女。曾国藩很了不起,太平军就是他平定的,他不但能带兵打仗,而且把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子女们没有贪污、腐败、犯事的,大多很成器,聂云台是其中之一。《曾国藩家书》现在还好多地方出版,影响很大。
再举个在家居士在佛法传播和佛学研究上重要贡献的例子,清末有个大居士文会杨仁山先生,也非常了不起!
他的家境非常富有,可是自己生活非常简朴,却花大量金钱搜罗佛经、翻刻佛典,恢复僧团。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乱与西方列强入侵的清朝末年,佛教的经典散落殆尽。当时想找一本像《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这样大部头的经典都很难,很多佛教徒连佛、法、僧这些基本概念的意思都弄不懂,有些出家人连一封家书都不会写。寺院里每天就是抽签、算卦、求神问卜,做一些与佛法不相应的事情。佛法一落千丈,佛教被人看不起,出家人被别人家贬低。明清小说把佛教写得一塌糊涂,当时那个社会状况下确实是一蹶不振,杨仁山痛恨此象,为了把散失的佛典找回来,远涉重洋到日本、朝鲜去寻找佛经,非常不容易。他后来所成立的南京金陵刻经处,到现在还在为广大的佛教徒源源不断地提供书籍、法宝。
 |
杨仁山老居士,近代中国佛教的启蒙者,为佛教鞠躬尽瘁,没有他的努力就没有今日中国佛教的复兴。
|
他还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办佛学院的人。现在中国大陆、台湾的佛学院都源于杨仁山居士开办的佛学院,人生佛教的倡导者太虚大师就是在杨仁山所办的佛学院里培养出来的,他读书出来后,又开办了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一系列的佛学院,然后才有了今天中国教育的模式。知名学者吕澂、汤用彤、熊十力、欧阳竟无也都是杨仁山的学生。欧阳竟无居士著作等身,很多人对他崇敬有加。杨仁山之后,欧阳竟无又培养出一大批知名学者,如王恩洋、姚伯年、梁启超、梁漱溟,还有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陈铭枢大居士,都在支那内学院听过课。可以说佛教教育现代化是从杨仁山居士开始的。
4、居士的重要性体现在对佛教中国本土化的贡献上。
外来的宗教、思想如果没有本土化,就不能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等融合为一体,不能融合就不具备强大的生命力,没有生命力就像草没有根,水一冲就流走了。中国佛教如果没有本土化,那么经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与文革的摧残,恐怕早就销声匿迹了。正是因为它与中国人血肉灵魂融结为一体了,所以任凭怎么风吹雨打、雪霜交加的摧残,总是能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佛教本土化的功劳居士可以说占很大的一部分。何以见得呢?居士在寺院里学到佛法,渐渐影响了自己的家人,再由家人向外扩展,影响到亲朋好友,再由亲朋好友向外扩散,影响了一片社会。你影响了一小片社会,他影响了一小片社会,我再影响一小片社会,越来越多,片片联结,整体影响就越来越大。正是因为两千多年来居士们的不断努力,才形成了中国佛教今天在中国五大宗教实际上占第一位的局面,才形成了无论怎么摧残也不会垮掉的强大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