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延光谈净土(6)

                作者:yanguang

 

 

十、关于宗派执着

在现实中,对修持法门的斟择取舍一定要体现出佛教应有的理智,不可一窝蜂地死跟着一个目标。老年信徒,由于人生时间的紧迫和无常,对三十七道品和四摄六度已无有时间和信心去逐一学习和体验了,他(她)们所要追求是临终关怀,先保证自己能在死后横出轮回,至于横出之后下一步干啥就无关紧要了,甚至认为几声弥陀便一劳永逸去极乐世界享福呢。对于年轻人,虽同样有无常随伺,随时有舍报的可能,但我们毕竟不可以每天坐在那儿念佛等着往生吧?如果你仍选择念佛法门,你就应该赋予这个法门更多的内容,或修定,或开智。念佛求往生,但住生有两种含义,一种是色身舍报式的往生,一种是现前证悟华严的往生。前者生死未了,后者已趋无为,你该选择哪一种方式呢?这只是对选择修习净土的人而言的。

其它不适宜修净土或修习净土仍无所获的人,大可不必局限于所谓的“不加杂”之说。对于加杂不加杂有三种说:一是佛说,深入经藏,所作已办具诸佛法。二是祖师说,不加杂目的是强调对主修方法的专一,对教理上仍提倡读诵大乘,具诸善法。三是现在净宗信仰者自己的提倡,不加杂就是不通融一切其它法脉,特别是一些净宗道场创建者更是走火入魔,在某地就有一个著名净土道场对其它宗派竟到了同仇敌忾的气势。这已经不是择法问题了,而是某些功利思想在作怪。

十一、关于追求死亡

过多过滥地宣传“往生”事例极易使人对佛教产生误解,认为佛教是追求死亡的宗教。从现有传说的很多例子中可以看出,本来一个很自然的死亡过程,却被编著者添加了很多的景物描写和虚拟的人物对话,由此使人产生很多的浮想和认同。这种事例无根据地大量宣传,不利于对佛教根本解脱道的弘扬,况且很多事例都是经不起实地调查的,并没有很大的意义。虽然它可以在一定人群中产生净土劝修的效果,但这却不是佛教要宣传的主题。

佛教的实质在于,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和实践而证悟到一种根本的解脱,它对于人生的价值而言,在于使人们看破生死实相,赋予超越自我执著的生活态度。对过于执著于生死而不能超脱的人,佛教予以念佛法门而导归极乐,这是佛陀对众生的终极关怀,这种关怀是建立在凡夫对生与死的执著上的。如果我们都能以“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存在,这个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对于念佛人能否真正的往生,别人不可以随便臆测,更不能自主判断,否则容易制造妄语。尽管有些瑞象现前,也不能以此作为往生净土的判别标准,因为在六道中异类鬼神,同样会制造上升天堂或堕于阴司的种种景象。能否往生,甚至连亡人自己的话都不可以轻信,有些人命终舍报之前遗言自己决定往生,大多都是一厢情愿。未能老实修行,未能一心不乱,未能透视净土,只那两句佛号,便想了无量劫的冤业,有那样便宜的事吗?要记住,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有志同修,不要以为有这个净土方便法门,便得到一条捷径,需知念佛法门的主要作用在这个“念”的功夫上,阿弥陀佛是我们要时时系念的本尊,本尊是什么呢?本尊就是本来自性中的那个“我”,你的般若智慧,你的三业修为,你的无限思量,只需时时处处,与本尊相应,那才是真正的念佛人所用的功夫,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有为地往生。  
                        (转载自《浙江佛教网》)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