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尊者阿迦曼 (二十五)
              阿迦摩诃布瓦著/曾银湖译

特别的关注赋予比丘和沙弥。每当有人开发出一种特殊的直觉,不论是关于内在的开发或是外在的环境,尊者阿迦曼就会给他们特别的、个别的关注,并会叫他们到他的住处,在他明察秋毫的眼力之下,做个人的查核。每一个修行者有他自己的性向和秉赋,因此结果也有不同。然而,共同的是什么?是安详的宁静。有些人牵涉到外在的事件中,例如看到鬼魂和恶魔趋近来,诸天神祇的视察,出现在他们面前的动物或人的尸体,他们自己的身体没有生命地躺在那里……等等。

对于这些没有经验,刚刚才达到内在宁静这个程度的修行者而言,那是不可能适当地去处理这些境相的。况且,他们之中也没有人能知道,它们之中何者是虚假的或幻想的,或它们之中何者是真实的事件。当一个修行者缺乏自我细察力或是分辨这些境相的能力时,他成为自我催眠的牺牲者,把他所见的所有境相都视为真实的。这对于他的进步是严重的伤害。事实上,有过这种经验的修行人数目并不多,或许大约是百分之五吧!但是对于有过这些经验的人而言,能在良师的引导和督察之下是非常重要的。否则,他们将会迷路而误入歧途。

聆听头陀行比丘们向尊者阿迦曼叙述他们境相,是令人兴奋的;而他所答复的指示则更令人鼓舞,每一个回答都是详细而有道理的,告诉他们如何适当地处理每一个特殊情况下的境相。

各种不同的境相,相对地,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遇到境相的弟子们,最后都非常满意。他们欣喜于他的解说,同时,在他们的修行上也受到坚定的鼓舞。当那些没有这种境相的人,向尊者阿迦曼叙述他们如何从事修习,而得到内心的宁静和喜乐时,听者所得到的鼓舞不亚于前者。聆听着向尊者阿迦曼述说的各种经验谈,对于那些同样地努力趋向相同目标的人,是喜乐和精神力量的泉源。

有人经由心的隐息(进入三摩地定境),曾经游览天界数小时。也有其他人,曾经游历到黑暗、悲惨的地界去,悲悯于那些正感受着他们自己业报苦果的众生。尚有其他人能够探访各种看不见的境界,并看到那里生命状态间的广大差异。有些人除了能够体验鬼魂和恶魔的拜访之外,也能体验诸天神祇的视察。另有些人,由于心意的专一,以其专注或静止的程度而享受着喜乐的宁静。另有些人专注于智慧的功能,把这些经验解析至它们原始的状况。有些初学者不稳定地前进着,就像摇摇欲坠的幼童,一下子起来,一下子又跌倒了。也有些人听到了别人和尊者阿迦曼讨论他们的经验,看到了这些经验跟自己的相似,喜极而泣。也有另外一些人,他们的举止就像汤壶或咖哩中的勺子,毫不知味,成了师门的耻辱。在一个人们来聚集的团体里,成员们的多样化是可以想见的。他是智者,知道如何去选择有益者,摈除有害者。

◎ 身心的自由——头陀行比丘的喜乐和宁静

尊者阿迦曼第二次游行东北时,在那里停留了好几年,每年更换雨期安居的所在地。在三个月的雨期安居之后,他就会再度出发,作头陀游行于旷野之中。由于不执着于所有的人事,就像空中的小鸟,除了它自己的身体羽毛之外,没有其他的重量负担。对它栖息的任一棵树,或它觅食的任一个沼泽或池塘,都没有任何执着,对它们没有取着的想法,例如这是“我的”树,这是“我的”池塘。一个头陀行比丘,就像鸟儿,以这种方式活着,如鸟儿般的自由、轻快。真的,对大多数人而言,很难了解这种喜乐和轻安愉快,因为这样的生活型态对普通人而言是难以遵循的,人是群居的生物,他喜欢联谊、结伴并行和定居在一个地方。

不能期望所有的人都像尊者阿迦曼一样,做个严谨而积极的头陀行比丘。对一个凡夫而言,要他这么做,就像要把一只陆栖动物赶入水中栖息一样。然而,当心意被调整向法时,他的态度就反过来了,孤独和隐居是真正的幸福。一个有这种心境的人,宁愿独自居住,独自游行,独自做事。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