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16)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
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本次提要:
■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 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讲究音声、速度和用词
■ 生活作风要清净、有礼貌,使人感到欢喜
■ 眼睛不斜视,别去咬人家耳朵
求生极乐世界要达到七天一心不乱最稳当
讲修行功夫的话,如果唸佛像唱山歌那样唱唱就能往生,那么释迦佛也用不着说那么多法了,临终一刹那心一动摇就达不到一心不乱,《佛说阿弥陀经》上说: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的功夫最低要达到若一日,为什么还要若七日?因为若一日还不一定有把握,如果你能在七天内心不动,那么你今天没走,也许明天会走。真正预知时至,时间误差最多两三天。
所以在七天里都能一心不乱,往生就稳当。假如只有一天的一心不乱功夫,这天偏没走,第二天你定力支持不了,临终时心还在起念,就达不到“一心不乱”的往生标准了。一心不乱就是不起一个妄念,这就是定力。
唸佛要修禅定,就能得定力
听说圣训大和尚十二岁出家,修行修得好,人们说他是专修唸佛,其实他还有隐藏的功德,听说他天天修禅定。据说走时没有痛苦,仅仅有些感冒,他跟侍者说:“你回去休息吧,我也要休息了。”问他要不要助唸,他说:“我自己会唸的。”
还有已经圆寂的青芝和尚曾说:“傅老师的学生个个有定力。”在他圆寂前的几个月里,他对居士们说“我要把真实的话讲出来,因为到时候了,我再不讲,对不起人。”为什么一直不讲?就因为现在有些唸佛的人,只要你的观点跟他们合不起来,就会把你看作排斥的对象,所以他也只能等到临走时才说出真话:“唸佛如果不修禅定是唸不好的。”
无论什么法门都离不开定,所以我们今天培养的个性要朝着菩提心的伟大,慈悲心的忍辱,更要培养我们的定心。
举止要稳重,说话要讲究音声、速度和用词
在日常生活里,举止要稳重,不要随便乱动,话也不要随便乱说,一个人说话的音声、速度、用词,就能听出他心里在高兴还是着急慌乱。五十年代初我头一次开课,听课的人有这样反映,说我慢条斯理的,听起来挺不习惯。可是听两天就习惯了,再过两天觉得这样讲话挺好听。有一天接到一个电话,问他:“有什么事?”“没什么。”“没什么事情打长途电话干什么?”“好久没有听到傅老师讲话了,所以特地打电话听听老师的声音。”你去听一般人讲话:“这个,啊,现在,啊”(众笑),一会儿慢,一会儿快,乱七八糟。从前有个人做传达报告,开头用足了力气,我被他吓了一跳(众笑),后来越讲越没声了。父母关心孩子总会说:“孩子啊,今天功课怎么样?”不会说:“孩子啊,向你问好,很惭愧我没常来看你。”孩子也不会跟爸爸那么讲:“爸爸,你为什么要这么喜欢我?”(众笑)能把语言内容、语言速度、语言音调等等配合得都不错,这就是智慧。可惜人们因为夹杂贪瞋痴,说话乱七八糟养成了习惯。
生活作风要清净、有礼貌,使人感到欢喜
修行人的生活作风要清净,要稳定,举止要稳重,头脑要冷静,要使人家感到欢喜,要有礼貌,要文雅,现代人说风度要好。我偶然坐了几次飞机,空中小姐风度好,有礼貌,使人感觉很舒服。
眼睛不斜视,别去咬人家耳朵
眼睛不要斜视,说话跟人要保持距离,别去咬人家耳朵,如果你听不见,你跟人家打个招呼:“你说得响一点。”咬耳朵嘁嘁啜啜,多不好看!鬼鬼祟祟的。
(2001.4.13第四讲未完,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