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44)
—— 学佛智慧,圆满人格 ——
傅味琴
人格心理学 ~ 包括人的情绪、个性、作风、生活习惯、思想意识。 |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本次提要:
■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喜欢一个人呆着,容易幻想,与大乘的欢喜心不相符合
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就看你以什么标准来衡量喽,以低标准,这不算不正常,以高标准,这种就算不正常。以低标准来说:“唉呀,这个人脾气就是这样。”把它说成脾气,脾气在心理学上就叫个性。以高标准来说,一个凡夫总喜欢一个人呆着、沉思,他其实很孤独,往往也掉入了幻想。从佛法高标准角度来看,在没有修成功以前,这种人已经远远离开了群众,因为他不习惯在群众里边。即使他修成就了,也是个小乘果,你怎么地劝导他,他也很难转变,因为他强调自己的一套,“我不喜欢跟他们打交道,烦死了,我就喜欢这样。众生嘛我也度,我只度几个容易度的,我喜欢度的,其他我不管了。”这就叫小乘。这与大乘的欢喜心是不相符合的。
小鹿喜欢怡静,狮子喜欢登高,养成了远离众生的习气,就难发广大菩提心
所以拿阿罗汉来说,他已经断了烦恼,所以他情绪上很稳定,很平静,可是他就是不喜欢到众生堆堆里去,他只喜欢在园林中,小溪旁、流水边,山洞里,悠哉悠哉地生活,喜欢美好的景色,茂盛的树林,好像一只小鹿安详得很。小鹿跟狮子不同,狮子喜欢奔跑,喜欢登高,狮子喜欢在高处雄伟的一吼;小鹿喜欢安详、怡静,可是小鹿的胆子特别小,一听到声音拔腿就跑。也就是说,如果你是这样的话,你虽然能使烦恼平静下去,可是你远远离开了众生。从佛法上讲,在修行时形成了这种习气,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就困难了。
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
由于自我中心的关系,思想意识上总是从“我”的角度来处理一切问题,非但会扰乱自己,引起不良的情绪,而且还会形成种种不良的个性。我经常说,伟大的事业要以伟大的个性去完成。一个父亲为了培养儿子将来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就应该经常培养他不要为个人着想,要为周围的人着想,要为崇高的事业着想。从事伟大事业的人,都会把自己忘掉。要这样就能改变自我中心。
要跳出自我中心,要学大乘菩萨的利他精神
在我们佛门里,大乘菩萨就是这种精神,念念不忘众生,唯独没有自己。就是自利的时候,也不是去追求生活上的安逸,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自己心态上的满足,他的自利完全是为了今后的利他,仍然着眼在利他上,那样才是大乘,那样才能跳出自我中心。
个性难改不等于不能改,人有主观能动性
形成的性格不是不能改,只不过比较困难而已。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小孩子性格容易改变,尤其是在五岁、六岁以下称可塑期,比方说,石膏未干前是软的,要塑成一个人像,那很容易,你要这儿短一点就短一点,要这儿长一点就长一点。如果石膏硬了,那就很难改变,但用刀作部分修改,也可以办到,你要想叫它大变动那就困难了。所以一到了成年,各人就有各人的个性,虽然很难改,但不等于不能改,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至少与石膏像大不一样。现在人世间的知识,虽然很丰富,都在教育人,但要改造自己的不良个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看成效却不大。这些道理现在很多人都懂,可是人们只是听听,看看罢了,他也不想改,想改又觉得很难改,但是如果自己努力一下呢?把它当作一回事情去做呢?那又不同了。
古人的话,被现在人搬过来,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有句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难不等于不可能,可是被很多人都理解错了,就对自己作自我原谅,“我性格就是这样。”别人也是这样说:“他就是这个脾气,没办法的呀。”或者把人看死:“我看你这种臭脾气,永远也改不了!”其实虽是难,还是可以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