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政策理论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64)           


和谐社会与道风建设

──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中国佛学院副教授 理净

二、外树形象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加强佛教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佛教界的主要任务,由于近些年来全国佛教基本处于寺院的恢复和修建方面,忽视佛教文化教育工作,使得部分僧人和佛教徒文化素质不够,给社会形成了不良印象,认为佛教寺院卖门票、做佛事等以赚钱为目的,忽略了对佛教教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虽然近几年来在国内开设了不少佛学院,但有不少数在规模上和教学质量上都不完全符合,只是走形式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佛教教育的重要性。而这些佛学院也只能培训少数人,并且还只能是出家僧众,对于更多的在家佛教徒却没有机会学习佛教理论,大多数寺院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

我们就目前佛教教育整体而言,不仅要加强和完善佛教院校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质量,而且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来大力发展全方面的佛教教育。由于目前佛教界的力量有限,我们的佛教院校只能面向部分出家僧众,而还有更多的在家佛教信众同样需要接受佛教教育,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造更多条件来加强佛教文化教育。除了为出家僧众开办佛教院校之外,我们应当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寺院开办佛学培训班、佛教夏令营、佛学讲习所等,为更多在家信众加强佛教理论教育。另外,还可利用佛教刊物来宣传佛教文化知识,来加强对广大佛教徒的文化教育。虽然目前有不少佛教刊物,但大都内容相同,办的并不够理想,如果能办一些有特色而适应不同读者的不同类型的刊物,将会更好更有利于广大信众的学习。只有加强和提高佛教徒的文化素质教育,才能对外树立起佛教的良好公众形象。

(二)、发扬“人间佛教”精神

佛教向来被称为“人生佛教”,其精神主要体现在佛教的人性化和生活化,佛教的出现本来就是为了引导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生观。佛教的思想如果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意义;如果不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人生观,也就失去了佛教应有的价值。所以,佛教真正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意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佛教的“人间佛教”思想。由此可见,我们今天倡导“人间佛教”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佛教在当前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中,能够继续生存和全面普及的基本方针。

人们生存的世界除了战争之外,还有人为和自然的种种灾难,也有社会竞争而带来的工作压力,这些都使人们生活得非常辛苦。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有所提高,但却在精神上越来越负重,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来支持,而佛教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部分,承担起了人们精神文化的支柱。因此发扬“人间佛教”精神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一际遇,树立起佛教对社会的公众形象。

当今人们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可却在精神上变得极为的贫穷;在心理上产生了一定畸形。这些生活现象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也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正常发展。我们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各阶层的不同文化教育来引导,首先要改善人们的心理压力,使得人们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然后引导人们在精神上要得到满足,发挥人类本有的爱心理念;唯有人们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才能推动社会和谐的进程。(完)
                       (摘自《青海湖网》2007.12.12)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