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政策理论 > 政策法规

【政策法规】(66)           


“以戒为师”谈道风

明学法师  江苏省佛教协会会长,苏州灵岩山寺方丈

 

“以戒为师”乃佛法之法

“以戒为师”为佛陀金口所宣,从清净圣智中流出,乃佛法之法。而“以戒摄僧”亦为六和僧团的圭臬,是佛教寺院组织建设的基础。道风,从佛教的角度来讲,就是寺院僧尼在学修中形成的一种“以戒为师”正信正行的风尚和氛围。道风的前提是“以信为本”;道风的保证是“以戒为师”。

《楞严经》云“摄心为戒,以戒生定,以定发慧”。一诚大和尚说:“今天我们特别指出‘以戒为师’,并非权宜之计、治标之举,而是基于戒法是佛法的根本,亦是顺应时代的要求”。已故赵朴老也早就指出:“如何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形势下,保持佛教清净庄严……这是当今佛教界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怎样做到“以戒为师”

在当今时代,在当今中国,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做到“以戒为师”?我个人以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三条:

(一)遵守国法。也即如所有公民一样,在享受公民权力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必须遵守国家的一切法律法规。在“左”的时代,把我们的出家人当做“二等公民”;现今我们出家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充分尊重,享受着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的诸多实惠,我们也千万不能忘乎所以,目无国法,把自己当做特殊公民。

(二)遵守戒规。我们皈依三宝时要受五戒,沙弥、沙弥尼要受十戒,比丘要受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戒,还要受菩萨戒等。作为头顶三坛大戒的僧尼,还有祖师们立下的种种规约。戒律清规,对这些我们究竟了解多少?熟悉多少?能做到多少?我们提倡高举佛陀“以戒为师”的慧炬。那就要学习戒律,研究戒律,实践戒律。还要制定契合戒律原则,契合时代精神,契合寺院实际的现代《丛林规约》,也就是要完善健全的各项寺院管理制度,以戒摄僧,摄心为戒,以制度管理寺院。

(三)遵守六字。“素食、僧仪、独身”六个字是汉传佛教特质,是汉传佛教立身之本,慧命所系。去掉这六个字,汉传佛教就失去了生命,也就不存在了。那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人间佛教”,谈不上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了。

“以戒为师”与“从心开始”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大张“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愿力。那么从心开始,究竟如何开始?《楞严经》讲:“摄心为戒,以戒生定,以定发慧”。我以为,从心开始首先要从“以戒为师”开始。因为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戒律的精神,在自我发心清净受持,在于实践菩萨道。

加强道风建设,必须理直气壮地高举“以戒为师”的慧炬,在寺院中必须树立 “以守戒为荣,以犯戒为耻”的风尚。在“以戒为师”成为僧团每个成员的共识,共同的行为的准则时,加强道风建设才能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寺院的其它各项自身才能落在实处。

现在我们谈加强道风建设,并不是说我们的道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就我们江苏佛教而言,道风总体上说是好的。但近几年来,也出现了正如赵朴老曾经指出的: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寺院财富的增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也显现出来。有的僧人信仰淡化、戒律松弛,有的拉帮结派、聚讼纷争,有的刚愎自用、私欲膨胀。这些不良风气势必将败坏佛教的形象和声誉。从而断送佛教的前途与慧命!去年在中佛协七届四次常务理事会上,中央统战部领导希望佛教界坚持“以信为本,以戒为师”的学修原则。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又发表了《重新举起“以戒为师”的旗帜》的重要文章,响鼓重锤,振聋发聩。 

“以戒为师”乃道风建设的核心 

我们佛教的四众弟子,尤其是寺院的住持或负责人,佛教组织的领导人,应端正态度,认清形势,更要有忧患意识,从时代要求高度,从历史教训深度、从“人间佛教”广度,来认识切实加强道风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以及深远意义。“以戒为师”从心开始,从我本人开始,从我所在寺院做起,自我检查、自找问题、自我批评、自我整改。由佛教协会牵头制定制度,建立长效机制,拿出切实可行的加强道风举措。对僧不是僧、放逸混世、违反戒律、道德败坏的,应视不同情况,给予收回戒牒、迁单离寺、撤消僧籍处分,绝不姑息。

加强“以戒为师”为核心的道风建设是佛教健康延续的根本,是建设六和僧团、清净寺院的保证,是佛教为社会和谐,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基础和前提。让我们在佛陀“以戒为师”的慧炬下,和合精进,切实加强江苏佛教的道风建设,为迎接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展示当代江苏佛教清净、健康、丰富的风采而努力!
                       (摘自《江苏佛教》2008创刊号)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