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真正佛陀之子 (1)
              ──八正道的功德
班迪达尊者 著 钟苑文 译著

预流者已经入流了,他的心将永远与佛法同在。

在执行世间的职责时,他会像母牛一样,一边吃草,一边看顾小牛。

他的心倾向佛法,但不会回避世间的责任,是真正的佛陀之子。

证得预流果,令轮回之洋干涸

不论男女,任何人只要拥有这样一辆马车,且驾驶得当,无疑地都会抵达涅槃。

据说当比丘天人听了这段马车的开示,他了解佛陀指出的重点,当下即成为预流者,而拥有这辆称为“八正道”的庄严马车。虽然佛陀的开示直接指向阿罗汉这终极目标,但这位天人还未有得到最终觉悟的潜能,他目前的身心情况最多能证得预流果。

在觉悟的第一阶段,已经解脱落入恶趣的危险。经典说已根除三种烦恼:邪见、疑与戒禁取见。在注释书中,还加入嫉妒与悭。

﹝根除三种烦恼﹞

◎断除邪见

我们可以假定天人在前一世身为比丘时,已获得名色分别智。在得到的剎那,他解脱了有个内在永恒的实体──自我的邪见。然而,他只是暂时地舍弃这邪见,要等到初次窥见涅槃,才会永远改变见解,预流者不再相信永恒实体的错觉。

◎断除疑

第二种根除的烦恼与邪见密切相关。在无法正确了解事物的本质时,很难得到一个孰是孰非的坚定结论。就如人站在岔路口,或突然发现自己迷了路,对于要走那一条路感到怀疑。这种进退两难使人衰弱,精力削减。

当行者看到因果运作的原理时,暂时地舍弃疑,他们看到佛法是真实的,名与色皆是有为法,世间的一切无非因缘和合而生。然而,这种没有疑的状态,只在念与观持续时维持。最后,对于佛法的功效与真实性坚定不移的信念,只有行至八正道的目的地──涅槃时,才会出现。跟随着佛陀的足迹走到道路终点的行者,同时也会对佛陀与其它以同样的道路,到达相同目标的圣人们生起信心。

◎断除戒禁取见

预流者断除的第三个烦恼是戒禁取见,以一般方式对这点的了解是相当明白的,但若是从四圣谛的观点来检视,就能更完全地了解。当有潜力的预流者首次在自己身上修习八圣道时,他们学会明了第一圣谛──一切皆苦,名色是苦。行者最初的修习包含观察这些苦的事物。当完全明了第一圣谛,将会自动体解其它三个圣谛。意即第二圣谛──舍弃渴爱;第三圣谛──苦灭;第四圣谛──修习八正道。

八正道最初或世间的部分,在每个正念的剎那中发展,在某些点上会圆熟成出世间智。因此,在到达涅槃时,这位天人知道他的修行是唯一成就涅槃的方法。他知道经验到真正的苦灭──无为法,且了解除此之外没有其它的涅槃,所有的行者在此时都会有相同的感受。

八正道是唯一导向涅槃的道路,这种深刻的了解只有透过修行才能达到。有了这个了解,预流者便不再执着,或相信其它没有八正道要素的修行方法的功效。

在注释书中,提到其它两种根除的烦恼,一是嫉妒──不希望看到别人的快乐或成功;二是悭──不希望看到他人与自己一样快乐。我个人并不同意这些注释。这两种心所属于“瞋”的范围,根据佛陀所说的经典,预流者所根除的烦恼与瞋无关。然而,既然已根除投生于下界的潜在因素,预流者就算遭到嫉妒与悭的攻击,也不至于投生下界。

在《清净道论》这部受到高度推崇、非正典的作品中,有段有趣的评论。以正典的参考数据为基础,《清净道论》承认预流者仍会受到贪、瞋、痴的袭击,且仍有慢。然而,由于圣道心已根除了导致恶趣的烦恼,便可安然下结论:预流者解脱了足以导致投生恶趣的烦恼。

《清净道论》同时指出,预流者已成功地使得轮回存在的海洋干涸。只要人还未达到觉悟的第一阶段,就必须继续存在于无始轮回中,轮回的范围十分广大,你会一直持续地流转。但预流者在最后完全觉悟成为阿罗汉之前,最多只有七次的投生。七世比起无尽的来世,又算什么呢?对所有修行的目标而言,我们可以说轮回的海洋已经干涸。

不善业只能在无明与渴爱的影响下发生,当某种程度的无明与渴爱消失,某种不善业果──投生于恶趣的可能性也会消失。受到自我的邪见与怀疑道与业等的烦恼冷酷地攻击时,恶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他们所犯下的暴行,无疑地会导致投生下界。预流者没有这些烦恼,就不再犯导致恶趣投生的可怕行为,且他过去可能导致投生恶趣的业,也会在达到圣道心的剎那断除,预流者不再需要害怕这种强烈的苦受。

(摘自《寂静的马车》──踏上涅槃之旅)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真正佛陀之子
1 2 3  
扩展阅读
八正道
直达解脱的路径──修习八正道的重要性
全然寂静的马车──八正道的譬喻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