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虚空观开示(5-1)(总第21)

────────────────

傅味琴 讲于2001年5月10日

习惯于知道自己头脑里的东西不一定完善,
还要再想想,这就是学会放下

提要:
 ◆ 再想想别的点、别的面,才能改变对前面所想的执著
 ◆ 多思维,把先前抓的片面的东西不断地调整,这就是在修空
 ◆ 通过一再一再地思考,达到不用思考,自然出生而又不错
 ◆ 习惯于知道自己头脑里的东西不一定完善,还要再想想,这就是学会放下
 ◆ 自然出生的东西,能够讲得出来,可是出生它的能,看不见、抓不着,就
   讲不出来了

再想想别的点、别的面,
才能改变对前面所想的执著

我们继续讲“获甚深空义,得般若智慧”。你获得了甚深的空的法义,就得到了般若智慧。

凡夫有所想就有所执著,你继续执著下去就麻烦了,只有一个办法,你再有所想,就把前面执著的想法改变。所以对于错误必须马上改正,改正的方法,就是把错误空掉。

为什么众生不容易改正错误?因为不容易把自己思维出来的东西轻易放下,有一个我见、我执。从众生的心态来解说“有所想”,他想到这儿,这儿对于他就变了有。众生的想不一定马上就是不斜不偏,必须再想想别的点、别的面,从各个点、各个面来端正它。

多思维,把先前抓的片面的东西不断地调整,
这就是在修空

所以这个空,不要解说成头脑空空。你从各个点各个面来想,你想的东西就不固定了,你能够多多思维,就有灵活度,就能够把你先前抓的片面的东西不断地调整,这就是在修空。闻思修,所以闻法以后要去思。

通过一再一再地思考,
达到不用思考,自然出生而又不错

到底怎么样的思才能出智慧?结合我们今天讲的法义简单地说,就是不断地有,不断地空,乃至最后一个有,你还是不能执著,因为这是你从语言文字上思维出来的。文字仅仅是使你能够有所感受、有所调整,慢慢地你觉得必须要三思而行,这也等于说你必须要学会如何把第一思、第二思空掉。那么你思来思去,觉得已经没错了,没有偏了,完全符合佛法的法义了,你还要知道,这不是自然出生的,而是你经过思而出生的,所以仍然不能执著。要怎么样才能算你达到成就了?没有经过思考,自然出生,而又不错。这种“没有经过思考”不等于不思考,而是经过你每次一再一再地思考,已经非常成熟了,到后来越来越减少思考,结果仍然没有错,所形成的习惯成自然。到最后你用不着思考,因为你对这个东西已经非常熟悉了,它会自然出生。

习惯于知道自己头脑里的东西不一定完善,
还要再想想,这就是学会放下

人在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你一个做法或者想法出生的时候,你要学会善于放下,放下不等于叫你抛弃。如果你经过再三思考确定没错,应该这样做,你再去做。这样子训练自己,就会很习惯于把自己的东西放下,很习惯于不执著,很习惯于知道自己头脑里的东西不一定完善,还要再想想,这就是学会放下,学会善于空。你这个途径熟了,慢慢习惯成自然,那么你以后会很习惯的走上这条路,自然出生智慧。

自然出生的东西,能够讲得出来,
可是出生它的能,看不见、抓不着,就讲不出来了

自然出生的东西,虽然能够讲得出来,可是它是怎么样出生的,你就讲不出来了。举个例子,吃下去的食物,你能分析出里面有什么营养,通过哪些器官消化、吸收,可是这个消化、吸收的过程,它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自然的状态,而不是人为的安排,也不是脑子去指挥它工作的,它为什么能这么做,你没办法用科学的东西观察出来。可是你即使不研究它,不去指挥它工作,它还是在消化。如果一个人消化功能好,它一切都运行得很自然,消化到刚刚好,不多也不少。人的机体活动如果没有产生故障的话,它一切都是很自然而又绝对不错。如果你去指挥它、干涉它,这个身体肯定会被搞得天天生病,颠颠倒倒。医生或者医学界,他只能够研究、发现这种功能,他很难发现,或者说不可能发现产生这些功能的这个能。你说没有吧?有,你说有嘛,抓不着。

有情跟无情的差别就在于此,无情没有这个能。比如说泥土干掉了,泥土自己不会干,要靠太阳晒;一堆粉末分散了,粉末不会自己分散,是靠风刮的。可是有情就两样了,有情本身有这个能,而且这个能不偏不斜,恰到好处,自己出生。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