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虚空观开示(5-2)(总第22)

────────────────

傅味琴 讲于2001年5月10日

修行人在生活中要“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提要:
 ◆ 每个人都能出生般若智慧,一执著,就出生不了了
 ◆ 要达到三轮体空,才是彻底究竟,不空掉,般若智慧不会出生
 ◆ 先要你修忍,最后连忍的观念、功德都要放下,这要通过教育、通过种种
   手段作为桥梁来实现的
 ◆ 修行不可能离开世俗生活,虽做种种功德而明白一切体性皆空,就是在照
   如来教导修行
 ◆ 修行人在生活中要“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每个人都能出生般若智慧,
一执著,就出生不了了

我刚才讲的种种启发性的话,就是讲的般若智慧的能。般若智慧无有形象,这个能就是般若智慧,也就是说般若智慧本身就是这种能。每个人都能出生般若智慧,可是你一执著,般若智慧就出不来了。

语言翻译也是如此,当把中文翻译成英语的时候,中文已经不存在了,因为翻译的人口里没有说中文,而是说的英语。所以说你不空掉,你真正想达到的目的事物是不会出生的。

要达到三轮体空,才是彻底究竟,
不空掉,般若智慧不会出生

从六度来说,布施度到禅定度,这五度你不空掉,般若智慧是不会出生的。如果说前五度修好了,般若智慧就出生了,那么怎么叫修好?比如你修布施,以布施为主体,你执著这个主体,你还不到彻底究竟,要空了才彻底究竟,所以要修三轮体空。持戒也是如此,持戒持得成熟了,你头脑里根本没有持戒的观念,可是你的行动已经养成习惯了,跟戒没有丝毫违背。再比如忍辱,你忍辱修得好,你确实在修忍辱,可你没有空掉忍的观念,你是为了修忍而去忍住自己的火、忍住自己的怒,这不是波罗蜜。波罗蜜是你既没有忍的观念,也没有瞋恨心的苦,头脑中既没有忍的对象,也没有修忍的我,也没有中间要忍的事、要忍的怒火。

先要你修忍,最后连忍的观念、功德都要放下,
这要通过教育、通过种种手段作为桥梁来实现的

可是凡夫不可能一下子达到这个水平,必须要通过教育,通过种种手段作为桥梁来实现。比如说为了鼓励你好好修忍,说了很多忍的功德。因为你过去不忍,所以要你修忍。可是到后来要连忍的观念也要扫除,又不能动瞋恨心,你说说看忍的功德在哪里?你一有功德想,又执著了,这是执著功德。所以连修行也是如影如幻,这就是真谛的道理。所以你必须知道五度的体性皆空,不能执著,才能产生般若智慧。

修行不可能离开世俗生活,虽做种种功德而明白一切体性皆空,
就是在照如来教导修行

可是并没有叫你离开世俗谛,离开了世俗谛,你怎么生活?凡夫总是生活在世俗里。那么不离开又怎么修?就是照如来的教导修。人生在世,不管你是在世俗上忙世俗事,还是在佛门里忙修行事,乃至于佛门里也有必须要做的世俗事,比如穿衣、吃饭、帮厨、清洁卫生以及种种庄严、做供养,有没有功德?不能说没有,可是如来还有一句话:体性皆空。

修行人在生活中要“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

那么我们修行人究竟怎么在生活里修?有句话,“欲影百忙纷动巧持真”,生活很忙,身口意都在动,“巧”,善巧,“持”,能够拿得起来,“真”,真谛,简单地讲,就是既要去做,又要不执著;既要修功德,又不要有功德想。好比说“这是我应该做的,无所谓有功德没功德。”自己什么想也没有,也不去想我做这个事情功德大,也不去想:为什么你们不做,偏要我做,那样想就糟了:既执著你们不做,又执著我在做,又起烦恼,我相、众生相全表现出来了,众生就是这么生活的。所以没有到般若智慧的时候,很难做到不偏不斜,也很难达到完全放下的这种成就的境界。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