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与社会】(27)           
 

佛教经济学的启示 ③

释迦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做好人,修菩萨行成佛,是以救度众生、得大解脱、大自在为目标。所以佛教经济学的主旨是简朴,是合理,是不可思议的“小”,是以最少量的消费赢取最大的福祉。在这一点上,我们看到了佛教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最大的区别:前者企图通过最佳消费方式使人类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后者企图通过最佳生产方式来尽量扩大消费。哪个更费劲吃力,不用多想。

外资不足凭借,进口不再依赖,以当地资源满足当地需求,没有比这样的方式更理性经济的了。我们且看泰国经济长时段的走向。 (完)
                      (摘自《新民晚报》2007.2.25 程民)

 

浅谈佛教和平思想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据《法界次第》卷下记载:“外同他善,称之为和;内自谦卑,称之为敬。菩萨与物共事,外则同物行善,内则常自谦卑,故称和敬。”而和合具有二义,即理和与事和。理和是证择灭,就是大家一同修证此共同选择的寂灭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项,即

所谓六和敬:一、身和同住(谓生活上互相照顾);二、口和无诤(谓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三、意和同悦(谓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四、戒和同修(谓遵守共同的戒律);五、见和同解(谓见解一致地共同修学);六、利和同均(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

以此六和同住,从制度上保证了僧团的统一性,从经济利益上体现了僧团的平等性,这样,僧众就能够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和谐的共同生活在一起,安心修道、证悟菩提。

以上通过三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是真正崇尚、热爱、实践和平、和谐的宗教,并讨论了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和平、和谐功能。(摘自《广东佛教》2005.2 宏满著)

佛陀的思想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启示 第二节

佛陀的社会伦理道德思想①

在述说《原始佛教的业力因果和轮回思想》一节时,就已经讲到了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的道德总体精神,也是道德的标准。佛教对善恶的定义,以害他终害己,而致自他俱害为恶;利他终利自,而成自他俱利,故为善。利他必然是行善,善者必然是明智;害他必然是恶,作恶者必然是愚痴。这一善恶的定义及界限非常明确。佛陀成正觉后,于鹿野苑初转法轮,说四谛法,明八正道,示以首先必须具备因果缘起的正见(理),修戒定慧之行(道),得到解脱(德)。故佛教的教、理、行、果,从原始佛教起,皆贯穿于道德的范围之中。其中特别倡导世间的伦理道德,是信仰者在社会中所持的真、善、美的观念与行为的要求。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和谐世界,从心做起 ⑦
四、以三世因果观和谐现代与传统

三世就是过去,现在、未来,也就是昨天、今天、明天。今天,是昨天的继续;明天,是今天的延伸。没有昨天,今天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明天,今天就是死胡同里的黑暗;而没有今天,昨天和明天就成了失去混凝土的断瓦残砖。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新新一族的时尚者们却把目光只停留在现代,今朝有酒今朝醉,不知道自己当下就脚踏在古文明的土地上,更不知道自己的言行将会沉淀给下一代。

忘记了过去就等于背叛了传统,正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埋没,三世因果往往被嗤笑,道德经常被践踏,伦理时时被遗弃……就如同一个站在长江入海口的人,总是在赞叹滚滚江水奔流入海的壮阔,然而却根本不知道沱沱河是波澜壮阔的源头。

现代与传统是一体的,就如同肉体和灵魂。假如没有传统的灵魂,现代的肉体只是行尸走肉;假如没有现代的身体,传统的灵魂也只是孤魂野鬼,无所安寄。
                   (
摘自《法音》2006年第3期 明生法师著)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