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31)

                  何明栋 著

若为贪瞋痴所驱,到头来仍是一息不来却与自己丝毫无关。特别针对当时在战乱环境中,有的信众希望能得到神通的问话,虚云和尚一再强调自己是凡夫,没有神通,不会变化。而且进一步指出其所谓神通,“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对于学佛修持的人来说,应该知道“神通属用功之过程”,是不可以立心希神通的用心,那是无法真正修持佛法的。虚云和尚告诫弟子们作为佛门弟子,就要念生死事大,认真修持,精勤猛进。特别是在当时抗日战争关键时刻,“我们大家要精诚一致,当作自己事来做,护国息灾的功德,此是人人应当做的。”

在对弟子们的开示中,虚云和尚还特别要求他们要认真研读《楞严经》,奉守戒律,以期修持有所成就。

在重庆期间,虚云和尚与袁焕仙、昌圆法师等佛教界以及蒋介石、林森等政界人士多有交往,谈论许多。在此之中,蒋介石、林森等曾就佛教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问题,向虚云和尚请教。虚云和尚则亲自作书答之,并先后以之在慈云寺和华严寺为众人开示。

虚云和尚对佛教的本质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的论述,从当时动荡的国际国内形势,人心思平安的实际出发,开宗明义强调:“佛教者,实今日周旋国际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虚云和尚遵循佛教缘起论,认为“佛教三界,本无一法”,要正确认识世界,把握人生际遇,关键在于人们自己的明心性,去染污,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对于人们常说的“佛教是唯心论”的看法,虚云和尚强调“佛学虽说唯心,与哲学上的唯心论悬殊”。在虚云和尚看来,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于心执有,于物执无”。也即是佛陀所指出的“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而就其本质,佛教所强调则是“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而这个“有”非有无之有,乃是非有而有之妙有。这个“无”亦非断绝之无,乃超有无之妙无,因而与哲学上的“唯心论”是不同的。

在此番开示中,虚云和尚特别推崇《楞严经》,认为此经是“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所以“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考究。”而且,《楞严经》在佛教中流传很久,文字较为浅显,但它与佛教其他经典所阐述的世界的构造与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以及许多与此相关问题的论述,大多与后来的哲学以及所谓现代科学的发现相吻合。虚云和尚认为这正反映出佛教的神妙与伟大之处,同时也证实了佛教并不是标新立异以衒人,故弄玄虚以惑众。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其知见是来自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的。对戒定慧三学,虚云和尚强调这是佛教修持的根本,具体说来防非止恶曰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曰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曰慧。修习戒定慧三学,以防止三业之邪作,则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同自照万象,即由定生慧。接着虚云和尚将儒家、哲学的静坐、习定同佛教的戒定慧加以比较,得出“佛教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一炉共冶”的结论。

而后,虚云和尚对世俗社会中一些将佛教误认为是消极的、迷信的偏见加以驳斥。虚云和尚认为这些人之所以将佛教误认为是消极的、迷信的,是因为他们对佛教的本质认识不够。虚云和尚强调指出诚如六祖慧能大师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不坏世间相,怎么会是消极的呢?而且佛法引导人们背迷合觉,怎么能说是迷信。从佛教发展实际看,佛陀就是觉者。众生修持到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就是佛。菩萨一称中文意译“觉有情”。再就现实佛门中出家二众而言,他们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教化别人。应当说他们对人生的积极和正信,是其他人无法超越的。

又者,针对有人认为佛门弟子向着佛像跪拜与净土宗持名念佛修持是迷信,虚云和尚强调佛门弟子向着佛像跪拜,同世俗社会中人们对长辈上人表示致敬的意义是一样的。同时,念佛对于修心有着莫大的功用。非但如此,虚云和尚认为持名念佛,不过是为了接引学人所设的一种简捷法门,同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等法门都是一样的,对于修持者来说都是有着无穷妙用。这些都是正信,是不能称之为迷信的。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