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32)

                  何明栋 著

在回答有人问到佛教主张劝人脱俗出家,这对于中国家庭观念深重的人来说是难于接受的问题时,虚云和尚解释说愿修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并不是非要出家才可以,在家也同样可以修行。 不过,对于别国主、离亲属的出家人说来,出家的意义在于脱离情欲的羁绊,舍去个人家庭的私情而发展佛力的同情,抛弃私爱而为伟大的博爱,以度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同”。正是这样,佛门弟子的离尘出家,是有益于社会,有助于国家,是无可非议而应当得到理解的。

最后,虚云和尚指出佛教对社会的作用与影响,则正如孙中山先生所强调的,“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综观虚云和尚这篇《答蒋某问法书》,不难看到其核心内容是揭示佛教的本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与作用,并且针对社会上一些人将佛教误认为是消极的与迷信的观点加以澄清。全文从佛教的教理和教义出发,结合中国的传统和现实社会的实际,面对社会,面对众生,谆谆说法,导迷引觉,慈悲婆心,词切言恳。虚云和尚撰此文,既面对问法者之中的名流,又顾及听开示的一般信众,深入浅出,有严密的条分缕析,又有大众所知常理的佐证。从而显示出深奥的佛理内涵,又以娓娓而道的浅显语言为众多信众所接受。由此充分反映出虚云和尚对佛教的虔诚信仰与认真修持实践,以及他所具备渊博的佛教知识。同时,也可以看到虚云和尚虽然出尘脱俗已有数十年之久,但对于世俗社会实际的入木三分的观察与分析,以及判断结论的正确,都有独到之处。这正是虚云和尚出世不离世,出尘不离世间觉的可贵之处。而且,从另一方面看,虚云和尚作为一个禅门大德,有着数十年研读禅典、参禅习定的体验和知见,对净土诸宗也能兼容并蓄,融会诸门。虚云和尚的虚怀若谷,毫无门户之见的宽广胸襟在此文中也得到充分的展露。此文篇幅虽然仅数千字,但对佛法与世理的论述都是十分透彻。读之耐人咀嚼,启人思索,导人弃迷入觉,加深对佛教的认识与理解,增进对世俗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都是大有裨益的。正是这样,些文面世,对此素有火炉之称的重庆犹如一剂清凉剂,使之顿有“洛阳纸贵”之誉。直至今天,人们仍奉之为导人学佛、劝人行善的启蒙好教材。

却说当年虚云和尚在重庆弘法达数月之久,离开时得到林森、居正、屈映光等名流赠送的名贵字画、古玩宝玉有5大箱之多。虚云和尚却以“徒费保存,徒乱人意”而在归途沿路分赠各大寺院结缘。回到南华禅寺时,将林森亲自所赠的配有12片金盾菩提叶的一串缨络挂在六祖慧能大师真身身上,把所得供养金丝织锦敷在六祖真身座上。拿所得一政要所赠的自印度灵鹫山峰顶取回的一宝石,安放在南华禅寺海会塔顶。虚云和尚这种不贪为己,施舍净尽的行动,得到人们很高的评论。几十年后,台湾蔡念生居士在谈及虚云和尚此举时,仍赞之为“这与庞居士将家财散于水中,正是同一洒脱。”人们常说“从一滴水可以看到太阳”,从虚云和尚的此举也可以看到其格守毗尼、不蓄私财的高风亮节。

第六章 饮水思源 修复云门

一、废墟中重现云门祖道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虚云和尚主持南华禅寺的修复重振工程基本告竣后,为寻访灵树古道场而来到禅宗云门宗祖庭——云门山大觉禅寺。看到这座由禅宗云门开山祖师文偃禅师,于唐同光元年(923)肇建的祖庭,年久失修,寺中只有祖殿尚存,但也破漏,其余诸殿大多墙倒屋塌。院落之中,残墙断垣,沦于榛莽;野狐山兔,踞为巢窟。就连文偃祖师肉身也栖居荆草之中。寺中只有一位老僧独倚寒岩,奉守香火。见此情景,虚云和尚不禁凄然泪下。回到南华禅寺不久,与来访的李济深和李汉魂等护法谈及此事,大家都有重振云门祖庭之愿。于是由李济深、李汉魂等人与地方名流缁素联名礼请虚云和尚重兴云门祖庭。受请之后,虚云和尚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冬十二月移锡云门山大觉禅寺。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