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63)

何明栋 著

对这一点,虚云和尚是反复强调,再三叮嘱,希望每个佛法修持者“要拿定主宰,不要随时节境界转”,“于二六时动静处,不要忘失自己”,就能自作主,精进修持了。对于这些话,虚云和尚固然是用于教导学人的,但他也知道由于众人的心遭客尘染污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要彻底清除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虚云和尚在百余年弘法历程中反复以此教导学人,尤其是晚年在云居山。也正是这样,虚云和尚也就经常教导学人要破除对佛法修持的畏难情绪,强调佛法修持“说难也难,说易亦易”,这是对待法,也就是相对而言,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修持者能“真实用心”,就一点不难。因为“此事本来现成”,若是“真正为了求了生脱死”,“能把自身看轻,了身如幻,一切事情看得开,不被境转”,那就容易了。反则,若是放不下,整日你长我短,东好西坏,总在名利场上打斗,陷于烦恼妄想潭中难脱,这就难了。到最后,无常一到,一口气上不来,未知何往,生死不了,又入轮回。所以,虚云和尚反复强调每一个佛法修持者都要“把世情看得淡淡的”,“要痛念生死”,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也就可以“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虚云和尚苦口婆心地劝告众人,千万要把握住,否则“一念错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失足成千古恨”。虚云和尚希望发心佛法修持者,无论出身,莫计地位,一心向佛,刻苦修持。对于出家人来说要求更严,虚云和尚常以唐代丞相裴休送已中翰林的儿子出家为僧的事迹为例子,教育僧众“出家人不管你出身怎样富贵,到了佛门,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向道,才算是本色禅和。”能够身心放下,志向坚定,又能发菩提心,恒持长远心、坚固心、惭愧心与忏悔心,在佛法修持路途上就有了明确方向与坚强动力。那么,还要懂得“处处是道场”的道理,并实践之,修持则必能得到圆满利益。这就是虚云和尚教导学人的又一重要原则。

虚云和尚强调佛法修持的关键在于《金刚经》所说的“降伏其心”,而降伏其心当是经常的,不间歇的;稍有疏忽,心就放逸了,道也就离脱了。须知诚如古人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因为修持即修道,其任务就是“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然而,每一个佛法修持者无论是出家、在家,都离不了“衣食住”三个字。“这三个字就把人忙死了”,整天都在动用之中。因此,虚云和尚要求学人“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上眼睛才算修行”。

接着,虚云和尚再次强调修法修持者一定要懂得,在每日的日常劳作与生活中都是修道,因为所谓修道其实就是修心,只要能把握自己的心,“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余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么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也就是说“一切处都修道,并不限于蒲团上才有道。”后来,到了江西云居山,虚云和尚针对当时有个别僧人“总以为打了叫响,在蒲团上坐下来,止了静就叫修行”,“单以坐香上殿为修行”,而“以出坡劳动为打闲岔”的看法,反复强调这是不对的,要大家记住志公和尚《十二时颂》中“辰时颂”所说的,“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虚云和尚认为只有懂得了此中道理,方可明白修持的真谛,也就会知道“既然坐卧都是道,开田自然也是道”,甚至“屙屎放尿都是道”。总而言之,佛法修持者只要有自信心,能把握并降伏自心,那么就能做到“根不缘尘,即眼不被色转,耳不被声转”,自己“作得主才不被转”,这就于每二六时中恒持修行,真正做到“衣食住不离道,行住坐卧不离道。八万细行,不出四威仪中。”虚云和尚强调仅白天遇境随缘作得主还不够,“而且连夜间睡觉也要做得主”,这就要求佛法修持者不能贪睡嗜眠,而要以修持了生脱死为当务之急,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毛上,二六时中丝毫不松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