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虚云和尚传(78)

何明栋 著

第一,在禅堂里趺坐数日,还是看不清路头,话头看不上,茫然得很,糊糊涂涂,随众打盹。坐在那里,不是妄想纷飞,就是昏沉摇摆。对此,虚云和尚教之抓住看“念佛是谁”的“谁”字。看的时候要咬得紧紧的,刹那间都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一般,不通不止。这样,禅修者摒息诸缘,放下一切,紧看“谁”字,待看到昏沉少了,“谁”字不能忘了时,就看这一念起处。待一念不起时,即是达无生之境界,至此方可称得上是真看话头。

第二,禅修时话头看得上,有了点把握,但是死死握着一块敲门的瓦子,把“念佛是谁”在嘴里念来念去,成了念话头,自己不识,反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样可以起疑情,得开悟。对此,虚云和尚分析这“是在话尾上用心,乃是生灭法,终不能到一念无生之地。”所以,虚云和尚认为这种人也应当如前一种人那样,摒息诸缘,放下一切,向念起处看,看到一念无生处,方是进入无生之境界。对于这种将看话头误为念话头,在话尾上用心的现象,虚云和尚深感痛心,曾经强调指出这样在话尾上用心,“暂用尚可,若执以为究竟实法,何有悟道之期?”并用告诫人们,“晚近禅宗之所以不出人了,多缘误于话尾上用心。”

第三,则是有的禅修者较为得法,会看话头,能够照顾现前的一念无生。或者是知道念佛是心,即从此一念起处蓦直看到无念心相,逐渐过了寂静。而且粗妄既息,得到轻安,就有种种境界出现。面对现前的种种境界,把握不住本心,被境所转,以至有的不知身子坐到何处去了。有时又觉得身子轻松飘飘而上升,似有飞腾了之感;有时见到佳景美味,贪恋之心又涌;或者见可爱的人而生欢喜心;有的目睹鬼刹阎殿而生恐怖之心;有的看到美女佳仕而生淫欲之心。如此种种,形形色色,不胜例举。对此,虚云和尚认为“这些都是魔,着即成病。”因此,教诫众人要把握本心,只照顾本参话头,一念不生,“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一概不理他。”

第四,则是禅修者有一定的慧根,业障较轻。对于禅修看话头能把握理路,用功路子对,妄想杂念若歇,身心自在。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注意枯木岩前岔路多,稍有松懈,有的就此而昏沉停住;有的则略得受用即赋诗为文,洋洋得意,甚至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对于这样一类人,虚云和尚认为他们平常心恒守不够,坚固心有待加强。所以,虚云和尚教诫他们要痛念生死,发大心,立大志,振起精神,继续用功向前,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精修猛进,持之以恒,则自有桶底脱落,见性成佛之期。

以上4种情形,多为禅修者特别是初发心习禅者常见的毛病。对此,虚云和尚多有见识,也就在平日对学人告诫在先,时时提醒,足见其慈悲婆心。与此同时,看到一些禅修者或因未能把握好本心,或因姿势失当,或由调息失妥而致色身失调,出现心神不安,性躁多怒,严重的导致吐血、衄血,发狂致颠。对于这种情形,虚云和尚也是经常教育学人要防范于未然,禅修时一定要摒息诸缘,一切放下。“必须通身放下,如死人一般。单单提此一念参将去,起疑情。……”由此而“须知真话头,要向一念未萌前究,是个什么道理,从此下手追究,不分动静,念念不间,名叫疑情。”虚云和尚强调,参禅若能使疑情不断,“疑来疑去,打成一片,回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谁,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摸着娘生鼻孔,不从外得。”只有这样,做到如永嘉禅师所说的“行也禅,坐也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虚云和尚强调“如此行去,有什么难,病从何起。”当然,尽管虚云和尚一片慈悲婆心,善良之愿。可他的学人徒嗣中也还有的未必能事事言听计从,恪守师道的。所以在禅修过程中,不时会出现毛病,轻则烦躁不安,重的染疾吐红,或是发颠致狂。看到事已至此,虚云和尚在忧虑万分的同时,应用自己的医术,施方赐药,对症治疗,多得见效。

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接到徒嗣佛曦告之在外禅修中染疾吐红的信件,虚云和尚第二天即回信,指出其致病因素一为“水土不合”,二则是禅修路数不对。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