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修行人之路

修行人之路 (165

修行人应离欲,走清净出离道,走菩提大道

参学琐谈 (165)

三十三 常忆遗教

一个有孝心的子女,不管他的双亲去世多么的久远,对于他双亲的临终遗言,都会牢记不忘;同样地,一个真诚的佛弟子,对于佛教的遗教,也应念兹在兹,深刻于脑海。近阅《指月录》,每一位禅宗祖师传法时,总是对他的受法弟子郑重地说:“昔如来以正法眼藏,付于迦叶,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受到祖师们的“展转嘱累”,而“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责任,却是义不容辞的。所以,我们必须以佛陀的遗教,作为我们的座右铭,用以策勉;使自己的生活纳入遗教的轨道,若身若心,才不至于像一头无人监视的野牛,去“犯人苗稼”。

说到佛陀遗教,真是浩如大海(三藏十二部无非遗教)!但我们只要能够把《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上所说的,谨记在心,依着去行,也就受益无穷了!不信,请静下心来,读一读下面节录的经文吧!

珍敬戒律:

“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不得参预世事,通致使命,咒术仙药,结好贵人,亲厚媟慢,皆不应作,当自端心,正念求度。……”

“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

制心: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摘自《参学琐谈》释真华著)

当你习惯了某种生活,你会变得脆弱①

当你习惯了某种安定的生活,你会变得脆弱,你会变得离不开它,任何细微的变动都可以轻易把你击倒。

现代文明的最佳收获之一就是让我们变得无比虚弱,如果现在开车把你扔到荒野里,你还能做什么?你习惯了开车,习惯了电梯,习惯了送餐,习惯了只要拧一下开关蓝色的火焰就会如莲花般喷出来。你几乎已经变得不会走路(爬两层楼你就会气喘吁吁),不会做饭,在野外你可能连火生不起来。更不要说和野兽搏斗。

在明朝的时候,那些曾经打败过蒙古铁骑的明朝骑兵,在优裕的生活下,也开始变得失去战斗力。

你也许猜到我要说什么,我想说的是,如果你是佛教修行者的话,你最好不要让你的生活太安逸,否则你可能变得不堪一击。你最好不要去习惯任何东西,有些东西你拥有他很容易,但是你想赶走他非常困难。你可以试着赶走你的某个习惯。可能你能赶走他一会儿,但不到一分钟你发现他又回来了。

在佛教里,对某些修行人提倡头陀行,那里面有很多具体的要求,譬如不要老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坐。这很有道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修法的时候,我看见某人坐了我的垫子——那是我打坐一直使用的垫子,这令我非常不爽。我们都认为我们经常使用的东西就是我们的东西,这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之一。如果你今天坐在这里,明天坐在那里,你就不太容易认为这里或是那里是你的地方,这样你就不会因别人坐了你的地方而不爽。这非常重要。其实没有任何地方属于你。在藏传佛教也有类似的规矩,瑜伽士不被允许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因为那会产生依恋和执着。虽然你可能并不打算修头陀行,但我不认为知道这些对你毫无意义。

(摘自新浪博客 灵山居士 )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