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85)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第三篇 布施的要领

布施时不可“势利眼”,随便用肉眼去判定一个人,是会失去种福机会的。例如:汉声出版公司所印行的《中国童话》四月份(十九日)中一篇发生在四川成都浣花溪的“百花潭”故事,女主角蓉卿所帮助的那位浑身流脓、流汤、又脏又臭的丑和尚,原来是圣僧的化身。《虚云和尚全集》里,当虚云和尚从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跪,五步一拜到山西的五台山去朝圣,中途所遇到那一位文吉,原来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下面我们就引用《文殊大士感应录》中一则以凡情忖度分别,失去接近大圣的故事:

北齐时,定州有一位出家的师父,名叫明勗法师。年轻的时候,就怀着大志向。他读了《华严经》,知道五台山(又名清凉山)是文殊菩萨所住的道场。于是他就带着简单的行李,千里迢迢来到了五台山。五台山很大,但由于他朝见文殊菩萨的心志很坚定,所以走过一山又一山,许多深山幽谷,他都寻遍了。

有一天,他突然遇到一位长相很奇特的僧人,他赶紧向他礼拜,过了好一阵子,他才询问那位僧人的籍贯和住所。没想到对方说他也是来五台山朝圣的。于是他们就结伴同游五台山。

他们形影不离,连续走了三天,到了东台的半山腰,看见一简很简陋的房子,里面住了几位出家人,相貌丑陋,而且仪态也很粗野。明勗法师见到这个样子,就起了轻慢的心。可是因为天色已晚,只好将就在那里住宿了一夜。

睡到半夜,与他同游的那位僧人突然生了重病。整晚不断呻吟,一直折腾到天亮,而且身上散发出一股很难闻的气味,使人无法容受去靠近他。同行的那位僧人就对明勗法师说:“我的病况十分沉重!你最好先走一步,以免受我牵累,耽误了你朝圣的行程!”

明勗法师回答说:“既然你这么说了,那我就先去朝圣,等我礼拜文殊菩萨完后,我再来照顾你!”

第二天,明勗法师想辞别了那位生病的僧人,继续往前走。没想到当他离开那间房子,刚走了几步路,忽然听到背后铿然一声,他回头一看,房子和僧人都不见了。

这时候,他才明白原来那僧人是文殊菩萨变现的。他非常伤心错过了这么一个大好时机,感叹自己实在太愚蠢,而且也责备自己太势利眼了。他不死心,在那里一直诚恳地祈求了十几天,圣迹始终都没有重现。

他很失望地下山,并且把发生的经过告诉一位长老。那位长老说:“你有两个过错:第一、你不应看见面貌丑陋的僧人而起了轻慢心。第二、你不该在同伴生重病的时候,舍离同伴而去。舍离生病的众生是犯菩萨戒的。因为你犯了这两项错误,所以虽然进入了圣地,还是见不到菩萨。朝圣要有感应,最重要还是要学习菩萨平等、慈悲和清净的心!”

明勗法师接受了长老的教导以后,从此痛改前非,终身都保持着恭敬心,不敢再轻慢一切众生,而且还时以服侍病人作为修行的准则。

佛陀在《增壹阿含经》的第五十卷说:“福田虽然有胜劣,我们的布施心应该平等,而不可厚此薄彼。我不说:布施我得到的福多,布施别人没有福;只要布施我的弟子,不应布施别人。我只说:将饮食布施给众生,可以得到难以计量的福报。以清净的心,将饭粒放在洁净的水中,都可利益无数的小生命,更何况布施给人类?……布施畜生的福德尚且难以估计,更何况布施人类?”

《优婆塞戒经》的第五卷说:如果心不平等,只选择了良好的福田来布施,而不乐于时常布施(贫病的众生),来生享受福报时,比较不喜欢普遍布施。如果剥夺或强劫别人的财物,用来布施,来世虽然能得到财物,却会时常耗损而无法把财物聚集或储蓄起来。如果恼害亲友眷属,得到财物用来布施,来生虽然有点福报,可是身体却时常有病痛。如果不能供养父母,使妻子眷属困苦而拿钱去布施外人,这种人怜愍心很少,又不知报恩,来世虽然因布施而得到财物,却不能享用,财物时常损失而无法聚集,身体也常生病受苦。这些都是布施时心念偏差所造成的果报。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