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圆满生命的实现 (86)
              ──布施波罗蜜
陈柏达著

第三篇 布施的要领

我们对待所有的众生应“一视同仁”。我们时常会有下面这种经验:买的红枣、香菇、红豆和米麦等干果,一旦放久了,就可能会长小昆虫。尤其在雨季里,有时东西一买来就已经长了小昆虫。如果小昆虫很少,我们可以细心地挑出,把它们放在适合的生存环境,比方说:红豆上所长的小昆虫,把它移放到室外的院子或野地,并且放一些红豆喂它,等到小昆虫长大,就会变成小蝴蝶或飞蛾飞走。如果干果上长了太多的小昆虫,就干脆整包干果都不要了,本着欢喜心,将食物连同小昆虫拿去室外或野地布施兼放生。多年前,我曾经买了一包黑枣,没放进冰箱,在厨房搁了两个星期,上面已经长了许多很细长的小白虫,需要剥开枣肉,用心观看才可察觉得出来。我不敢吃那包枣子了,于是就全部拿去“放生”。起初也有舍不得,后来想到这种布施跟花钱买动物放生的含义相同,我的心里也就很欣慰了。这种经验,我又经历了很多次,越来越自在,越放得下。现在我不但不受干果长虫的困扰,反而在舍弃有虫的干果时,会感受一股喜悦。不管再名贵的干果,只要一旦长虫了,就布施放生。甚至当我看见或发觉桌子、床铺等家具的木头长蛀虫时,我也不再紧张或烦恼。因为如果我们心量够大,时常保持着平等施舍的欢喜心,处处可布施,随时可成就福德。布施众生就是利益自己。众生都是我们的同胞,更何况《优婆塞戒经》说:纵使布施畜生也有百倍的福报!怎能不信受奉行佛陀的真理,为了几十块钱的红豆、或几百块钱的香菇而去残害许多无辜的小生命呢?拿了有虫的干果去烹煮,犯了杀戒,吃了良心不安,又受恶报。这岂不是“因小失大”吗?佛陀曾告诉我们:“求福不如避祸”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留心干果食物,处处犯了杀生,而再花钱去放生行善,岂不是“本末倒置”了吗?

同样的道理,遗失脚踏车、钱包、钢笔、手表等物品,也应当做布施想,心存欢喜而不可怨天尤人。甚至当别人向我们借钱或借东西,而赖帐不还时,我们也切莫动怒或烦忧,这时候应本着欢喜心,做平等布施想,发愿将所有布施的福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大家早日觉悟清净的心性,愿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智慧的法财,心地光明自在。同时也盼望向我们借钱财不还的那位仁兄,能因此跟我们和三宝结了善缘,生生世世成为佛法的良伴和菩提眷属,互相提携、勉励和帮助,同证圆满的智慧。

遗失钱财或别人借钱不还时,除了做“平等布施想”以外,也可以做“前世欠债,今世酬还想”或“财物无常想”。不管做什么观想,只要能达到心灵清净而不贪著财物、或者激励我们更加精进用功修行的效果,就行了!当然最高超的境界是──无论遗失钱财、借人不还、或遭遇任何天灾、人祸等逆境时和损失时,心里都清净自在而丝毫不动一念。但是这种境界太高,恐怕一般人无法做到,所以先要学习“平等布施想”、“酬偿还前世欠债想”或“无常想”。

保持平等布施的欢喜心很重要,因为这种方法不但能拓展我们的心量,使我们心中充满安详与喜悦,而且还能跟众生广结善缘,这种方法比“财物无常想”和“偿还前世欠债想”更积极、更开朗。“财物无常想”可破除贪爱,增加施舍的心。“偿还前世欠债想”可以减少愚痴和无明,增加正知正见。这三种观想方法各有妙用,都应学习,以便随着适当的时机和情况灵活运用。

如果没有这种修养,时时会起烦恼。例如:我们骑机车、开轿车、或出门时,都会遇到要不要上锁的难题。上锁表示我们有了微细的贪爱、执著和畏惧心;不上锁,掉了车子,苦恼更多。不但会产生后悔、怨恨和愚痴,而且还会担心如何找回失去的、如何赚钱再买一部新车或旧车。因为我们的心量不够大,“平等布施的欢喜心”学得不精纯,所以才会起恼。如果我们学会这一招,就可以随缘自在了。假使我现在需要用车子,掉了没有钱再买,就不妨上锁,以免小偷有造业的机会。如果我有钱,那上不上锁都没什么关系,反正掉了可以观想“布施”、“还债”、和“无常”。布施是投资,要高兴才对;还债也是越早越好,以免本金加上利息,时间拖延得越久,越难偿还。无常可以警惕和激励我们用功修行。有了这种修养,我们不再像从前那么无知和小气了。不为了气派和充面子而买一些不太实用的东西。除非出于必要,否则不买机车和轿车,以免污染空气,天天洗车、擦车,做车子的奴隶,又要替名贵的车子担心。佛陀说:“财物是重担。积蓄越多的财物,束缚也就越多。对于财物的执著越深,束缚也就越坚牢。”《十住毗婆沙论》的第六卷〈分别布施品〉也说:“不论是有生命或没生命的东西,如果它会使我们产生贪爱和吝啬,就不应该积蓄这种物品,以免后患无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布施一切财物就不会再吝啬了。为了利益众生,我们应把身体想成一棵药树,我们的身体应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当众生需要我们时,我们就立刻奉献和布施。”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