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二七)

纯净喜悦的爱 ①

爱的观照

(阿姜苏美多 著 释自霁 译)

当“心”从“我”的幻相中释放出来,一种慈爱的特质就在生命纯净的喜悦中产生。

那不是期待成为任何事或任何人;也不是期待持续或永恒。

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那只是事情的本然。

 爱,不该被摒除在外

由于佛弟子对于观照、正念与智慧的强调,修道生活看来近乎以没有感觉、非常客观的方式看待一切事物。我们应该视一切为无常、苦、无我,而非去感受它们。事实似乎如此。然而,请牢记:生命的真诚体验是充满爱的。因此,爱与挚爱不应被摒除。

如果我们视爱的经验只是无常、苦与无我,那似乎显得无情。客观只是一种正确体验事物的方法,因此爱并不会令我们失去理智。如果我们执取爱的概念,那么就会看不到它的真相。我们可以藉由以下种种方式得到爱的真正启示,例如:谈论爱或思索爱──在他人身上寻求它;需索它;或感觉爱是如何被遗漏的。但在我们的生命里,爱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体验“爱”

从感性层面来看:人们可能想要拥有完全一致的感觉;或者将感觉放在某些特别的人身上;想要与另一个人有特殊的爱的关系;或者,爱可以是抽象的──对所有人类的爱,对一切有情的爱,对上帝的爱,对某些事或某些概念的爱。

挚爱出自于内心,它并非理性的事情。人们无法只因喜欢这概念,就能感受到爱或挚爱。只有当心不执取、开放、包容与自在时,才能开始体验纯净的爱。慈、悲、喜、舍四梵住来自于一颗空性的心。它并非来自于贫瘠、槁木死灰的感觉。而是来自于一颗没有被染污的心,没有被自己或他人的概念束缚的心,或没有被对某些事物的欲望束缚的心。

慈爱随着“无我”而产生

沙门僧团依着戒律而生活,不流露对爱与喜悦的表达,人们或许会因此而认为修道生活是冷漠与无情的──僧团里没有挚爱感情的氛围,在作法与表达上相当地拘谨、节制。──尽管如此,这不一定就否定了爱。具足正念,并经由我们与自己的身体、僧团、在家人、传统以及社会联结的方式,宽大、仁慈、包容就在当下,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关怀、喜悦与慈悲。 然而,这仍是无常与无我的;从其本质不是任何事物的结果来看,同时也是苦的。它并非是令人满意的主体或附属品。但是,当“心”从“我”的幻相中释放出来,一种慈爱的特质就在生命纯净的喜悦中产生。那不是期待成为任何事或任何人;也不是期待持续或永恒。它不是任何事物所造成的,那只是事情的本然。因此,当人们以此方式深观,那就是信念、信任与挚爱的方式。

>见法的信心

人们无法真正地掌握信念、信心与信任。信念不是人们能够创造的东西。谈这些字词容易,但能真正对法产生信念与信心,必须无论如何皆愿意放下任何的需求、主张,或者任何的执着。当我们细察且了解法或事物的真实本质时,就能真正体验到信心。如果我们真正地深观法、见法,就会产生信念──一种对真理全然信任与把握的强烈意识。

>留心压抑与执取的陷阱

修习禅观时,如果我们变得更害怕、焦虑、紧张,或在情绪上感到索然无味,那就是方法不正确。很可能是我们用来压抑感觉或否定事物的方法,结果只让我们感觉更紧绷且犹疑不定。这表示已执取了某种特定的观点。我们愈能全然地如实知见事物的本然,就愈能产生信念。信念逐渐地增加,它是一种全然的信任。只有透过完全地信任,才有让步、放弃或放下可言。它不只是碰运气或冒险,而是透过信念的体验。

(摘自《香光庄严》82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