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一三七)

四念处法门 ⑤

林武瑞 主讲 李慧娟 整理

四念处的受用(续)

②现断烦恼──这跟刚才讲的有连带关系,我们对于当下的烦恼,本身就具备解决的能力。一个情绪起来了,如果平常没有修行的话,他的情绪波动有时高、有时低,没什么规则可循;怎样升起,怎样降下,他通通不晓得。烦恼何因何缘升起,烦恼何因何缘消失,他都不清楚,也许他是转移注意力,或者是逃避,或者是什么原因,使烦恼缓慢的消失了,可是他下次还是会重复出现烦恼。

然而我们一旦开始修行,就不是这样了。烦恼起来的时候,它会逐渐升高,而当我们开始观的时候,它将会保持平行状态,然后就慢慢的下去了。也许一开始我们没有察觉到,等它到某种程度,我们才开始察觉,开始作观。可是因为它有力道,所以持续一阵子才下去。我们察觉能力越高的时候,它刚出来一点点,我们一察觉,它马上就消失了。察觉力很强的人,就是这样。

我们没有办法让烦恼不来,因此,一起烦恼的时候,我们就单纯的去观它,等它减轻、下去,最后便消除了。烦恼一起当然是先“止”,让它停下来,这很容易可以得到实验证明。比如说我们当下在紧张的时候,先作深呼吸,吸一口气再慢慢的吐气,紧张的现象马上就舒缓下去了。或者我们在生气,一口气憋在胸口闷闷的,准备要骂人了,就先深呼吸一下,愤怒马上就会减弱下去,这都马上可以得到验证,所以说修行四念处具备断烦恼的功能。

③消除业力──在佛法里常讲这些,佛教的理论说我们在轮回就是惑业苦,所谓惑业苦就是一直在转。你要从哪里断?当然你可以从惑断。但是问题就是说,如果我们连惑也看不清楚,连业也看不清楚,你怎样断苦。佛法讲惑业苦、惑业苦啊!对不对!惑就是烦恼的现象,连烦恼的现象都看不清楚,开头在哪里都找不到,你怎么去处理?生病的原因找不到,怎么治病?

我开始修行这法门,才知道什么叫做“业”,不然以前都不晓得。以前的消业方式,就是看哪个地方在超渡,就捐献几百元,以求消灾消业。传统中国佛教就是如此消灾消业来超渡。如果我们连业本身都看不清楚,不知道业在哪,怎么去消业?

修行四念处的法门就会知道什么是业,当你无法制止身心冲动的行为,当它一起来,就没有办法让它停下来,这东西就是“业”。

每个人过去的习性通通不一样,我们内在业的内涵也全不相同。平常它不会显现出来,可是当外在的东西,跟我们内在某些好恶相应的时候,内在的东西就冲出来了,这就是每个人有他特别的好恶。所以我们可以了解“业”的东西,就是因为内在某些习性跟好恶,和外在的环境一感应的时候,那种东西就冲出来了。当然,它就在我们的身、受、心上面展现。

所以修四念处就是对于这些东西,可以察觉到。身是最粗糙的,我们很强烈的烦恼就在身心上展现。当发现自己闷闷的,还是有什么东西起来,全身发热,这时已经在身上展现,那是很粗糙的。所以如果个人的修行越高竿,他可能知道越清楚,他心里动个瞋念,他可能知道“我起瞋了”。也许我们从他外表的肢体或表情察觉不出来,可是只要他自己的心念动一下,他就晓得。我们凡夫比较粗糙,可能要展现到某种程度,自己才知道。所以修四念处,就是从我们自己的身心下手,先知道最粗糙的现象。

至于何因何缘起瞋,何因何缘起贪,刚开始我们并不清楚,可是却在身心上展现。比如小偷到百货公司去顺手牵羊,他一定要透过肢体,眼睛观察四周,有没有人在注意他的动作。这些动作就是他的果,他的因是什东西?贪嘛!对不对?佛陀知道我们众生的烦恼现象,一下子要断除很难,所以教我们修四念处,从最粗浅的地方下手。

凡夫烦恼身,在身口意方面就是贪、瞋、痴的展现。因为贪、瞋、痴是比较根源性的问题,刚开始,它躲在哪里,你都不清楚,所以叫我们修四念处,就是从最基本的来看。可能有人会觉得莫名其妙,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手举在哪里,肢体在做哪些动作,观察那些做什么呢?有的人觉得奇怪,一天到晚注意自己的身体怎么样,到底有什么作用呢?首先这是为了培养觉醒的能力,对某些东西能感觉出来。

观察身、受、心,最主要的是培养觉的能力。就好像磨刀一样,把这个能力越磨越利。所以要你一直观。而观只是一个练习的目标而已,观我们身、受、心不是目的,只是一个过程,一个方法而已。(摘自《新雨月刊》第66期)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