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三十三)

以四法解脱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圣喜尊者 讲  德雄比丘 译

正因为我们的心不了知实相,所以才会生起这些恶念。我们必须运用正精进,直到克服这些恶念。同时我们也必须培育善念:在世俗谛方面,我们应当培育对佛、法、僧的信仰,修行不净观、死随念、慈心观等。在胜义谛方面,我们应当观照身体的组成元素为无常、苦、无我,因为所有元素都是一生起之后就立刻坏灭;我们也应当培育正念,观照自己的心,能够分辨善心与不善心,能够了知针对一个目标有多少个心所生起作用。我们应当如此以正精进来培育善念。

有些烦恼虽然现在没有生起,但是可能会在未来生起。我们应当以正精进来避免烦恼生起。例如: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我们提升定力达到能够入禅那的阶段时,心中可能生起我慢的念头,认为我的定力比别人好。有智慧的人会精勤地守护自己的心,不使尚未生起的恶念生起。

有些善念我们现在还没有培育,未来可能会培育,例如了知身体不净、了知名法(精神)与色法(物质)的观智。这些上等的心念可能会在未来生起,我们应当以正精进来修行,促使它们生起。

二、不放逸。智者应当时时培育对身、受、心、法的正念:我们走路的时候应当有正念地走;吃饭的时候应当有正念地吃;同样地,喝水、思惟、谈话等每一个动作都应当有正念地做。如此正念得以提升,而能轻易地培育必要的心念,使我们能透过佛陀的教法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三、节制诸根。当我们看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看到的。当我们听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听到的。当我们闻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闻到的。当我们尝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尝到的。当我们触的时候,不要去贪着或厌恶所触到的。如此就能节制自己的心,并且能很容易地经由定与慧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四、调伏心。未被调伏的心无法专注,已被调伏的心则很容易专注。因此智者善于控制自己的心,以正确的方式来训练自己。这样就能获得定力与坚强的心力,不被烦恼击败,就像岛屿不被洪水淹没一样。

周利槃陀伽尊者能够培育精勤、不放逸、节制诸根与调伏自己的心,所以能证得所有道果及神通。

我们应当思惟自己、反省自己,如此才能了解自己的弱点,乃至渐渐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培育善法、去除恶法及透过更深的定力而得到安乐。

大家应当了解有定力的心是什么情况。在那样的心中没有贪爱,也没有愤怒。若要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就必须削弱贪爱与愤怒。慢慢地,我们的心会开始专注,而且专注力愈来愈深。有些人认为“获得定力之后能削弱贪爱”,这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削弱贪爱之后能获得定力”──才是合乎实际的想法。因此我们应当去除没有用的心念,培育有用的心念。这样我们就能培育起像周利槃陀伽那样的心力。

祝大家都能培养那样的定力,直到证得最后的成就。

【注解】

①心所:与心同时生起、附属于心的精神因素,能协助心全面地识知目标。心所共有五十二个,分为四大类:

一、遍一切心心所(七个):一切心生起时都会同时生起的心所,如触(接触)、受(感受)、想(形成印象)、思(意愿);

二、杂心所(六个):只与某些种类的心同时生起的心所。如:寻(将心投入目标)、伺(重复地省察目标)、精进(激起力量、奋斗);

三、不善心所(十四个):如:愚痴(盲目、无知)、贪爱(渴求、执着)、恨(生气、怨恨)、慢(骄傲);

四、美心所(二十五个):如:信(对应信的事有信心)、念(忆念目标不忘失)、无贪(不贪求、不执着)、慧(不迷惑、如实了知)。
                        ( 摘自《嘉义新雨》[38] 2002.4)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