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上一页              下一页 
原始佛教 (三十四)

五法伏魔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圣喜尊者 讲  德雄比丘 译

各位尊者,世尊在杰达卫城为许多比丘诵出这首偈颂,以解释大黑尊者的证悟。这首偈颂的含义是:

          安住于不净观,善于守护诸根,
           以及饮食适量,信心勤精进者,
           魔无法征服他,如风不动石山。

                           ──《法句经》第8偈
尊者们,大家都知道,佛陀明了这个世间与其它世间的一切事物,他清楚地了知心的历程,因此他经常教导我们要达到这世间的真正安乐。世间上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安乐,然而,多数的人由于无知的缘故,都循着错误的路线在找寻安乐;只有少数的人理智地依循佛陀的教导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大家都知道佛陀的故事:在出家之前,他拥有一个王国、许多宫殿、许多王妃与随从,但是他无法借着这些而达到真正的安乐。于是他出家,进入森林里独自修行。最初的六年当中,他为了证悟真理而勇猛精进。最后他了悟一切法,并且透过正法而达到真正的安乐。如此大家就可以了解:佛陀也是舍弃自己原本拥有的一切而达到真正的安乐。

当我们讨论到佛陀达到真正安乐的方式时,我们了解舍弃在家生活而成为出家人也是一种安乐。任何人只要持守好出家戒律就有某种程度的安乐。如果任何人禅修片刻的时间,安乐也会生起。如果任何人得到剎那定 ,他将得到成千上万倍的安乐。如果任何人得到近行定 ,他的安乐将更增强数千倍之多。如果任何人得到安止定 ,他的安乐又更加增强。如果任何人证得圣道与圣果,他的安乐增强无数倍。如此大家就能了解如何透过佛陀的教导而得到层层增上的安乐。大家已经感受到出家生活与持戒清净所带来的安乐,但是禅定的安乐又比持戒的安乐更高超。

要达到禅定的境界必须先超越一些障碍,也就是所谓的“盖”。障碍主要有五种(五盖),即:1.欲贪。2.瞋恨。3.昏沉、睡眠。4.掉举、后悔。5.怀疑。当我们禅修或专注时,如果有许多欲望生起,我们就无法专注,心会一再地趋向那个欲望目标。我们静坐一小时或数小时,但是当中有许多关于欲望的念头生起:如果我们整个静坐时间定为一百份,其中有百分之五十或更多的念头都在想这个欲望目标。当一个主要欲望目标生起之后,就有许多次要的目标随着生起。当我们执着某个人时,刚开始是执着整个人,之后连身体的各个部位也执着,眼睛长得好、脸长得好、耳朵长得好、胸部长得好……乃至到脚长得好。就像这样,许多次要的欲望目标都跟随着主要的欲望目标而来。然后不只是执着身体而已,也会渐渐执着其它的相关目标。正如我们的手碰触到臭的东西之后,手就有臭味,然后被我们的手触摸到的一切东西也都会沾上臭味;同样地,如果我们强烈地执着或贪爱任何人、事、物,这就是禅修的一项障碍。

同样的道理,瞋恨也会使我们的心不安乐。如果我们恨某个人,这也是禅修的一项障碍,使我们大大地远离所希望达到的安乐。其它的障碍也应当以同样的道理来理解。

【注解】

①刹那定:又称为遍作定(预备定)。从开始禅修到近行定之间所有层次的定力皆称为刹那定。此处的刹那定特别指深而强的刹那定;就修行止禅而言,专注于似相而尚未达到近行定的定力称为刹那定;就修行观禅而言,能使禅修者透视各色法的究竟实相的定力称为刹那定。(止禅:培育定力的修行法门。观禅:培育智慧的修行法门)。

②近行定: 紧接在安止定之前的定称为近行定。

③安止定:即禅那心完全专一、融入于单一目标(似相)的状态。此时的心很坚定、很有能力、清净而无烦恼、宁静而不动摇。一般常提到八种安止定,即所谓的“八定”──四种色界禅及四种无色界禅;有时再加上灭尽定,称为九次第定,这些是世间定。圣者们进入并安住于所证得的圣果境界时也是安止定(禅那),称为果定──这些是出世间定。(灭尽定:心与心生色法都暂时不生起的定境;具有八定的阿那含及阿罗汉圣者才能达到)。
                     
(摘自《嘉义新雨》[38] 2002.4)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