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善辩行者:
跋陀军陀罗拘夷萨》
1 2              
相关链接:
“布施第一”的女施主:毗舍佉
抱亡儿乞药的母亲:翅舍瞿昙弥
慈悲的化身:沙摩婆提皇后
断除欲乐的大智慧者:谶摩
佛陀的异母妹妹:难陀
多子无依的老妇:输那

 

 

 

             下一页
【传记】

在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住着一位家境良好的女孩跋陀(意译为“贤者”),是个富商的独生女。她的父母将她幽禁在一栋七层楼房的顶楼,因为她的性格热情,他们担心她性意识的觉醒会为她带来麻烦。

为了自卫而犯下杀夫之罪

有一天,跋陀听到街上的喧哗声,她便从窗户探头出去,看到一个罪犯正要被带往刑场。他是车站的一个年轻人,后来变成窃贼,被逮到时他正在抢劫。跋陀一看见他就爱上他,于是躺在床上拒绝吃饭,除非她可以和他结婚。父母亲尝试劝她别做这种傻事,但她却死心塌地。于是她那有钱的父亲便用巨款贿赂守卫,请他将此人带到楼房来。

守卫遵照指示去做,将抢匪换成当地的一个游民。富商令抢匪和女儿结婚,希望经过这次命运的突然改变之后,他能重新做人。然而婚礼之后不久,新郎开始觊觎妻子的珠宝,想将它占为己有。

因此,他对她说当被带往刑场时曾发誓,如果能逃过一死,将会供养某个山神。他促请跋陀将最好的首饰全部穿戴在身上,陪他一起去山神出没的地方——一个陡峭的山顶断崖。他们来到这个“土匪崖”,国王都在这里处决罪犯,这时跋陀的丈夫要求她将珠宝递给他。跋陀眼见只有一条路可以脱困,于是请求丈夫准许她向他作最后的礼敬,当她拥抱他时,便顺势将他推下山崖摔得粉身碎骨。

成为最著名的辩论者之一

受到所犯下滔天大罪的煎熬,跋陀不想再回去过世俗生活,因为感官欲乐与财产对她来说,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因而决定出家修行。

她先加入耆那教团,当接受剃度时,头发被从根拔起,作为一种特殊的苦行。但它又再长出来,且变得很卷,因此她被称为“军陀罗拘夷萨”,意即“卷发”。

但耆那教的教法无法满足她,因此她又成为孤独的行者。她游遍印度,拜访许多心灵导师,学习他们的教法,因此得到许多宗教典籍与哲学的杰出知识。

她特别擅长辩论,很快就成为印度最著名的辩论者之一。每次进入一个城镇,她都会做一个沙堆,并插上一根红苹果树枝,宣布若有人想和她辩论,就踩上沙堆以知会她。

跋陀出家的各种说法
  挑战舍利弗失败,加入僧团

有一天,她来到舍卫城并再次竖起她的特殊标志。那时舍利弗尊者正在祇园精舍停留,听到跋陀抵达,他愿意和她辩论,因此便派了几个小孩去踩踏沙堆,留下记号。于是跋陀带着必胜的信心,在许多人的陪同下来到祇园。

她向舍利弗提出许多问题,而他一一回答,直到她再也问不出话为止。然后舍利弗问她,第一个问题就已深深震撼跋陀,即“何者为一?”她保持沉默,无法确定长老的意思。她心想,他当然不是指“上帝”、“大梵”或“无限”。那么它是什么?答案应该是“食”(具有牵引、长养、持续之意),因为一切众生都需要靠食物维生。

跋陀承认失败,请舍利弗告知答案,但他说除非她加入僧团,否则不会告诉她。之后,长老就送她去比丘尼道场出家,几天之后,她就证得阿罗汉果。

与佛陀相遇灵鹫山,出家受戒

这是《法句经注》记载跋陀遇见佛法的版本,但《长老尼偈》中跋陀的偈颂则呈现不同的情景:

往昔仅掩一布游,顶上拔发覆污泥,
  于无瑕处思有瑕,于有瑕处见无瑕。
  从白昼住处出来,于灵鹫山峰顶上,
  吾见清净之佛陀,身边伴随比丘僧。
  双膝跪地吾顶礼,于彼面前礼敬彼。
  “善来,跋陀!”世尊说,即为吾授具足戒。

在这个版本中,跋陀与佛陀的相遇并非发生在舍卫城,而是在靠近王舍城的灵鹫山,跋陀接受剃度也并非依照正式的仪式程序,而是在佛陀欢迎她成为比丘尼时完成。他们之间的讨论也未记载在偈颂中,但跋陀一定很快就达到觉悟了,因为佛陀后来宣布她为比丘尼中“速疾神通”第一者。

译注:①耆那教是尼乾陀所创,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此教派主张苦行,以克服身心的束缚,而得到心的自由为目标,尤其严禁杀生,并强调舍弃所有。与佛教同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宗教,教理用语等和佛教也有许多共通之处。(完)(摘自《佛陀的圣弟子传Ⅳ》向智尊者领导编写)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