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命运由自己掌握 (7)
达摩悟陀长老著

业力和因缘

《增支部第3.99经》里指出,业的果报是因人而异。除了意念是其中一个因素之外,业的果报也与造业者本身及其造业的对象有关。对一个没有修学戒、定、慧,时常作恶多端的人,一件小小的恶行也许会导致他下地狱。至于那些勤修戒、定、慧,时常乐善好施的人,同样的恶行可能在这一世就获得抵偿,而不会延续到下一世。

举个例子:假如你正在屋后烹饪,有位乞丐到你屋前行乞。他看到屋里没有人,就走到前厅。当他看到桌上的十元或一百元时,就趁四下无人,把钱放进口袋里,然后离去。刚巧你此刻正从后面出来,看到该乞丐离去的同时,也发现桌上的钱已不翼而飞。你多数会高声叫喊并尝试抓住他,或致电通知警方逮捕他。结果该乞丐被捕入狱。

但是,如果有位知名人士,如一位著名的政治领袖拜访你住的选区,他眼看四下无人而进入你家。情况就像刚才那样,你从屋后出来时,刚好看到他离开,而桌上的钱也不见了。由于你已经知悉他的身份,所以你多数不会报警,因为你预料到这样会引起争端,而该有影响力的人士可能不会受到任何法律的制裁。

从这则例子中,你会发现纵然两人造下同样的业,却有不同的下场。由此可见,制造很多善业是很重要的──在我们造业时,善业将护持我们,把恶业受报的影响力减至最低,情况就很像以上所述的那位政治领袖一样。至于那些常造恶业的人就像该可怜的乞丐那样,他将遭受到极相反的待遇。

扭转恶业

我们怎样扭转过去的恶业?佛陀说,我们现在需多多行善,以扭转过去的恶业。在《增支部第3.99经》里,佛陀就以盐和水来作比喻。在佛陀时代,没有像今天般幼细的盐,当时的盐是一块块的。佛陀打个比方:假如有个人把一块盐放进一杯水里,搅拌后饮之,那杯水的味道肯定很咸。但是,如果他把同样份量的盐丢进河里,在河水里搅拌后再喝下去,水的味道则不咸,因为河里有大量的水。

佛陀说,水代表善业,盐代表恶业,很多的善业将淡化恶业的影响力。所以,我们要多作善业以抵制昔日的恶业,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已无法改变过去的事实,而只能够把握现在。要把握现在,我们就得多多行善(包括持戒不作恶)。

我们所造的业都有受报的机会,然而,并非所有的业都会成熟。佛陀说,如果所有的业必定成熟,那我们永远都无法摆脱轮回之苦。因为在无数量的生命轮回中,我们累积了无数量的业。

鸯掘摩罗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他原本是个杀人无数的强盗,体格强壮、孔武有力且身手敏捷。他住在森林里,杀害了不少经过该森林的路人。他有个习惯,就是把死者的拇指和手指斩断后,将之制成环戴在颈上。这就是他被称为鸯掘摩罗的原因,意思是“戴指环的人”。佛陀知道人民将要求国王带领军队去捕杀鸯掘摩罗,因为他们不敢经过该座已有多人被杀害的山林。为了拯救鸯掘摩罗,佛陀独自上山找他。

当鸯掘摩罗见到佛陀时,以为能够轻而易举地把佛陀杀死。于是,他便跟随在佛陀后面,手持利刀和武器追杀佛陀。可是,无论他跑得多快,始终无法靠近佛陀,因为当时佛陀正在施展他的神通。鸯掘摩罗只好停下脚步,同时也要求佛陀止步。佛陀转身注视着他说:“我早已止步,鸯掘摩罗,你也需要止步。”鸯掘摩罗自忖:“为什么这人说他已止步,而我尚未止步?”于是,他便请求佛陀进一步解释。

佛陀对他说:“我已经停止伤害所有的众生,你却尚未住手。”然后,佛陀向他开示佛法。鸯掘摩罗听闻佛法后,即刻变得判若两人。他把武器丢掉,并请求佛陀准许他出家。于是佛陀步行回精舍,鸯掘摩罗便跟随他而成了一名出家人。

那位被人民要求杀死鸯掘摩罗的国王虽有军队护阵,但仍深感恐惧,因为鸯掘摩罗的残暴早已臭名昭彰。于是,国王便到丛林里的精舍去拜见佛陀,希望能获得佛陀的庇佑。佛陀看着那位披着战甲被军队围护的国王,问他要到哪里去。国王答说,他受人民所托,现在正动身前往逮捕或杀死鸯掘摩罗。

佛陀问国王,如果他发现鸯掘摩罗现在已是一名自律和品德高尚的出家人时,他将会有何反应?国王说,他将顶礼鸯掘摩罗,并保护和护持他──就像他对待其他出家人那样。佛陀于是指着鸯掘摩罗说:“陛下,那就是鸯掘摩罗。”当国王转身望向鸯掘摩罗时,不禁毛骨悚然,感到极度恐惧。佛陀安抚他说:“陛下不必害怕,他已没有什么令你感到害怕的地方。”国王虽然感到难以置信,但既然是佛陀亲口所说,他对此只有深信不疑。于是,国王便向鸯掘摩罗顶礼并护持他。

之后,鸯掘摩罗精进不懈,结果成了阿罗汉。试想想,他已不需要为偿还他的业债而转生于地狱受千万年的苦。由此可见,精进地过着清净梵行的生活,并证得圣果的功德是何其大!它可使我们免堕恶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三项功德的修持中,培养心智,即禅修的功德超越了持戒和布施的功德。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命运由自己掌握
1 2 3 4 5 6 7 8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