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的精神》
1 2 3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安居的精神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在安徽太湖法雨山佛学院的开示 2007.6.11

安居的因缘是佛在世时,印度天热,地上虫蚁比较多,佛慈悲为避免踩到它们,规定弟子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三个月不出门,同时也为了在这三个月里好好用功,使我们快快成就。可见得佛制订的戒律和规矩,都贯穿着修行。

我们这里,出家同学也在安居。我刚进佛门时,常去上海金刚道场,在我印象中,安居圆满这一天要用一个很大的秤称人,看你这三个月是胖了还是瘦了。胖了是你不精进,瘦了表示你用功。当然,佛在世时,安居结束时是否称人,我就不知道了。

安居,安就是安心。世俗上人的安心,是靠满足你的欲望。这不解决问题,欲望会不断提高,所以永远满足不了。修行人恰恰相反,修行人的安心,必须在修行中获得,修行就是要让你离欲,这个安心才是真正的安心。

末法时期,有人见徒弟不安心,就采取满足他欲望的方法,无非吃喝玩乐,希望能使他安心。这条路线是不恰当的,与佛主张的苦行也是相反的。佛从前讲过,头陀行住世佛法住世,可见正法在苦修上。现在流行一句话“苦修是错的”,所以大家满足自己欲望,没有惭愧。如果苦修是错的,为什么佛陀主张修十二头陀行?

如今虽然只进入末法初期,佛门却普遍腐败,修行人素质迅速降低,使人对修行没有信心,好像到了末法后期。这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比如科学的发达创造了生活的便利,但科学制造的东西往往并不科学,很多东西带给人类危害。为什么受欢迎?因为能满足人们欲望。如果佛门中也是这样,后果不堪设想。修行人素质败坏,会导致整个佛教的毁灭。

我们今天讲的安心,是指通过修行在佛法觉悟中达到安心,一切都要如法。

居,就是住,住就是停留在这儿。我们要在佛法修行中达到安心,我们的心就要住在佛法修行上。为了使我们在三个月里精进修行,所以尽量不要出门,当然各方面要配合好。就是出门办事也要有一个范围,三个月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这是指不得不办的事情,而不是只要你不超过这个范围,随便你怎么活动。

修行就是修一个清净。种种不清净,归纳起来无非是贪瞋痴烦恼。烦恼无孔不入,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全都存在。为什么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因为贪瞋痴就是三恶道。一念贪心,因果已经在三恶道里了。只有修行才能转变因果。

怎么用功?就在“息灭贪瞋痴”上用功。贪瞋痴是病,戒定慧是药,没有药,病怎么会好?修行要讲实际,不要空喊口号。空喊口号无非两种结果,一方面不切实际,没有力量,根本不能改变习气;另一方面又喜欢空喊口号,这样就形成心怀谄曲。谄曲就是“好话说尽,坏事干尽”。他听了佛法,大道理全会讲,可是从不断烦恼,又经常往外面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烦恼未断,能不受外面世俗的影响?所以会坏事干尽。佛说,心肠谄曲的人是不可能有成就的。古时修行人也说“宁可千生不悟,不可一生错见”。谄曲的人就是错见,他尽往好的方面想,认为自己也是为佛教,经常在内心为自己辩解,进行自我麻醉,所以不可能成就。修行就要在断烦恼上有实际的力量,方法就是戒定慧。

戒,我们这个学法团体里的矛盾、障碍,全跟不遵守纪律有关系。戒定慧以戒为首,过去经验也告诉我们,戒律最重要。我们常说,修行要依戒依法,如果没有戒,这个团体一片紊乱。在紊乱中学法修行,你很难把握得住。

定,修禅定要跟戒、慧配合好。如果光修禅定,没有戒、没有慧,这个禅定修不好。

修禅定时,至少你不会说话,手脚不会乱动,更不会修到一半,院子里绕一圈,再修下一半。修禅定就是要定下来。持戒持得很认真,这一步就能使你心定下来。一个人禅定中打妄想,也是跟没有很好去理解戒、理解法有关系。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再加上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你真正做到了,也不会打妄想。真正做到还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包括妄想中起的很多不清净的念头,这些你也必须停止。

慧,很难觉悟或者很快觉悟,就看你对于修行有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上说,修行成就很简单。从事上说,修行会遇到很多困难,因为我们大部分时间都被老习气牵走了,不是在修行。打妄想就是一个老习气。对世俗上知见、习气、感情,心里认可,就是被老习气拖走了。当然你能留在修行环境比你在世俗环境好,可真正讲修行,你心飘到世俗环境,对世俗知见、世俗感情认可了,这时候你就不在修行了。进一步退一步,所以你修行慢。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