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旨趣
教证法法具宗要,各各因由各各理,反正顺违取舍知,心善抉择不移义。
解究竟旨趣
大乘究竟之旨归,平等普摄尽有情,无上正等正菩提,教证宗要各各俱。
解随行
识相明宗究竟知、依法起修次第正,初中后善入住转,容易不倒不迟漫,远离痴盲我慢行,不了次第五见等。
海公《宝相赞》原文到此为止,以下尚待继续集述,文义太丰太好,我们殷切希望能够早日著述完成。
佛法每一部经,每一部论,不论长短,亦无分长行或偈颂,悉皆具备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随行四重要义。名诠谓以适当的名句(亦即名言或法相),说明白所要说明的事理。旨趣谓一名有一名的旨趣,一节有一节的旨趣,一章有一章的旨趣,把要标举的宗旨,层层显示。究竟旨趣谓一切经论皆有一个总的旨趣,普度众生,悉皆离苦得乐,转识成智,就是佛教的总旨趣。随行谓即依解起行,实践学修,由真修实学,而次第成就,而证果证道,而成佛度生,圆满贯彻并实现了究竟旨趣的愿望。
以上解别赞教法半颂竟。
科 己二、赞证半颂
颂 诸乘道地一切证 能依所依因果等
解 我们知道教证二法,教不离证,证不离教,合则两全其美,正法久住,离即互失依靠,将使正法衰颓。我们期望正法久住,所以教证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其实教证原是分不开的,教法多分偏于名诠旨趣的说明,而证法则是偏重随行的指示,合起来就说明白了名诠、旨趣、究竟旨趣、随行,一整套的佛法。教法亦如游览指南,而证法则如其中所附的行程地图与写真照片等,使阅者看了之后,因而认识更清楚,印象更深刻,于日后身历其境时,得以畅所欲至,实地亲证,至少亦不致迷失方向,可免误入歧途的危险。
“诸乘道地一切证”。诸乘谓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通运行人从苦至乐,从迷至觉的工具是乘字义。由于亲闻佛说苦、空、无常等法而证无我的四果四向名声闻乘。生在佛世,或生于佛法灭时,由于昔曾闻法,至今缘熟,赖自智力,观现前法,或观十二缘起而断无明的名缘觉乘。为度上中下机而修小中大法,全为利他而先自离生死过失的名菩萨乘。依诸法无生,众生无尽,因之悲愿无尽而证菩提涅槃的名无上佛乘。诸佛呵斥小乘是斥责部分声闻缘觉重自利而忽利他的劣心,并非呵斥声缘乘法。声缘乘法则是诸乘共修的基本佛法(亦名根本乘法)。
声闻缘觉证无我的智慧,名一切智(自觉)。菩萨度生,自利利他的智慧,名道种智(觉他)。诸佛二智究竟,悲流无尽,名一切种智(觉行圆满)。欲求觉他,必先自觉,自未得度而能度人,无有是处。勉强行之,则如未习游泳而入水救人,就有自他俱溺的危险。
诸乘佛法,可依次第,循序渐修,亦可因根厚机利,或方便具足而同时兼修,然不应好高鹜远,执大乘而轻根本乘法,亦不应得小为足,但求自了,而不进修菩萨乘法。须知为利他故,修自利法,虽似自利,亦属利他。反之,为自利故,修大乘法,纵修大乘,仍是小法。所以我们修行,应发拔苦与乐的菩提心,修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度有情,故愿早证大觉。这就是佛说诸乘,要我们明次第,懂方便,就路还家,直趣宝所的本意。
已释诸乘,次释道地。道谓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地谓十地,初地、二地、乃至十地。皆是修行学佛必须经过的历程。初资粮道,谓修行必须具备福慧资粮,正如远行必须具备旅行资粮一样。故唯识云,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资粮道摄三十心,所谓十住十行十回向。二、加行道谓加功用行而趣见道,故名加行。喻如旅行资粮,准备舒齐,踏上舟车,动身起程。加行道中,复有四位,谓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