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25)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平等性智谓诸佛智慧观一切有情,悉皆平等,见他受苦,无异自己受苦,大慈悲心由是生起。又真如理性,名为平等,智缘此理,名平等智。又凡夫执我,自他不平,今我执亡,自他平等,故称平等性智。

妙观察智谓诸佛五眼圆明,妙观成就,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如实了知,雨大法雨,断一切疑,令诸有情皆获利乐,故称妙观察智。

成所作智谓诸佛为欲利乐诸有情故,普于十方示现身口意三轮功德,成办诸佛拔苦与乐的本愿所应作事,故名成所作智。

法界体性智谓融会贯通上述四智(初二智以根本智观一切法体性空,一切法无我;次二智以后得智观一切法缘生如幻,相用不空。)空有不二的智慧。如空的体性不礙如幻的缘生,如幻的缘生正显如空的体性,由是故能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无住生心,炽然度生。综合四智的体用,故名法界体性智。

诸佛五智是由五蕴所转成的,谓转色蕴而成大圆镜智,转受蕴而成平等性智,转想蕴而成妙观察智,转行蕴而成成所作智,转识蕴而成法界体性智。又平等性智、妙观察智、因地即转,余之三智,果上方圆。转识成智的行相,大略如是。

大乘佛宝是以菩提大悲为庄严的。菩提即是智慧。菩提复具胜义菩提与俗谛菩提二种意义。胜义菩提即深般若,深般若观一切法体性空寂、与空有相即的理体,亦即五智中的大圆镜智、平等性智二智是。俗谛菩提即广般若,广般若观一切法缘生非无,自他平等,因而生起拔苦与乐的大慈悲心,亦即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三智是。法界体性智则是融通深广二般若,深广不二智,亦即无上佛智。佛法内容,深广无边,然可以慈悲智慧,统摄无遗。如《华严经》说,一切佛法依慈悲,一切慈悲依方便,一切方便依于智,智依于慧,慧无依。由于慧体空寂,空故无依,故知空慧无须依他,然可为他之所依,如为智依、为方便依、为慈悲依,故知空慧即甚深难测的真如理体。大乘佛宝以菩提大悲为庄严,即是以深广般若为庄严,以慈悲智慧为庄严,可说是一切庄严中的无上庄严了。是名大乘之佛宝,是结成语。

科 丁二、大乘法宝一颂

颂 无畏无流证教法 实相中道二空理

乃至无量广摄门 皆名大乘之法宝

今此一颂是大乘人所见到的法宝功德,由于大乘行者根器大故,所以他所见到的法宝功德亦大。颂文初二句,无畏无流证教法,实相中道二空理:其中大乘教法谓即文字般若,以般若教如大火聚,能烧一切烦恼我执,能破一切外道邪论,威力无比,故曰无畏。大乘证法谓即观照般若,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捨流转,趋还灭,是度苦义,又度四瀑流(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远离漂溺等苦厄,故曰无流。实相理体谓即实相般若,由文字般若而疏缘实相,由观照般若而亲证实相。实相理体亦名中道第一义谛,亦名人空法空二空真如,亦即上文所述的平等法性,故曰实相中道二空理。

颂文后二句,乃至无量度摄门,皆名大乘之法宝:乃至二字,简略之辞,谓大乘佛法,法门无量,颂文不能一一陈述,今但举六度四摄以概无量法门。六度的目的,虽亦自利利他,然其重心在于自断烦恼,自证解脱,而四摄则全是利他,所以六度四摄皆为菩萨所必修。

梵语六波罗蜜,简翻六度,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前五度是修布施等善法,第六般若度是修离一切相,断除执著。前五度必须与般若度合修,所谓修一切善法,离一切相,方名波罗蜜,方能渡烦恼生死的此岸到清净涅槃的彼岸。修前五度而不修般若,则是世间善法,而不名波罗蜜。修般若而不修前五度,则般若落空,亦不名波罗蜜,或反有酿成大邪见——恶取空——的危险。这是修六波罗蜜必须注意的要点。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