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26)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四摄谓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菩萨为欲摄化有情故,对乐财者摄以财施,乐法者摄以法施,是名布施;次则软语随顺,劝化令信正法,是名爱语;未归依者,令其归依,未受戒者,令其受戒,于所教所修,未成令成熟,已成令解脱,是名利行;教人学修,自亦学修,自身能行,人必从之,是名同事。菩萨摄益众生的善巧方便,不外此四,故四摄为菩萨必修的殊胜资粮。皆名大乘之法宝,是结成语。
  科 丁三、大乘僧宝一颂
  颂 不畏生死不入流 恒求自苦他安乐
    度生大愿无穷尽 是名大乘之僧宝

今此一颂是大乘人所理解的僧宝功德,亦是大乘僧宝自所期许的大宏誓愿。发愿以利他为重。一切自利,皆为利他,即是大乘菩萨,发愿以自利为重,一切利他,皆为自利,即是小乘罗汉。菩萨为欲成熟有情故,因之自己发勤精进,断恶修善,唯愿自己快快成佛,以期具备成熟有情的能力。亦有菩萨烦恼已断,生死已了,为悲悯众生故,自愿在生死道中救度众生,如同地藏菩萨一样,所谓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可见大乘菩萨大悲忘我,全心为人的精神,是非常伟大,非常值得钦佩的。颂文,不畏生死不入流,恒求自苦他安乐,度生大愿无穷尽,是名大乘之僧宝,即是此类伟大精神的表显。不畏生死谓悲故不住涅槃,不畏生死,愿在生死道中甘自受苦,广渡众生。不入流谓虽在生死道中,然因智故,能离生死过失,不被生死瀑流之所漂溺。所以大乘菩萨发愿度生,必先自断烦恼,自离生死过失,否则即有自他俱溺的危险,故有追求悲智究竟,悲智双运的必要。《俱舍论颂》云:‘下士为求乐,中士为离苦,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不顾自己受苦,唯愿众生安乐,是大乘菩萨的本愿。度生大愿无穷尽,谓即普贤行愿。大乘菩萨发普贤愿,修普贤行,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菩萨行愿,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是名大乘之僧宝,是结成语。
  以上略释大乘三宝竟。
  科 丙二、小乘三宝一颂
  颂 丈六紫金三十二 阿含四谛因缘法
    缘觉声闻四果向 是名小乘之三宝

今此一颂是小乘人所见的小乘三宝。颂文初句丈六紫金三十二,谓即太子出家,修行成佛,身高丈六,肤色紫金,具三十二相的释迦世尊。释尊为欲化度五浊恶世苦恼众生离苦得乐故,发菩提心,三大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最后示生秽土,八相成道,说法四十九年,巧设方便,普渡有缘,缘未熟者,亦为安立种种得渡因缘,所以释尊悲流无尽的大恩德,不但为众生之所敬仰,且亦为十方诸佛所共赞叹。

颂文次句阿含四谛因缘法,即谓佛说四阿含经与四谛十二因缘法。释尊成佛初七日中对地上菩萨说华严经,唯被大机,中下不闻。次对初机说阿含经,转四谛与十二因缘等根本法轮,藉以建立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槃寂静四法印。四谛即苦集灭道四圣谛。苦集二谛是世间流转因果;灭道二谛是出世间还灭因果。苦谓世间三苦八苦等苦果;集谓集苦之因,即贪瞋痴等惑业是。灭谓惑业灭尽,解脱乐果;道谓证灭之道,即修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佛说四谛是要佛弟子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因而得到惑业清净的解脱乐果。十二因缘于前赞法宝功德时已有解释,此不重述。要之,小乘法是断烦恼证解脱的殊胜方便,与大乘法宝有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且是整个佛法的重要部分,所以亦称根本乘法。佛弟子应当修根本乘法,而舍小乘人但求自利的劣心,所谓发菩提心修声闻法,这是我们所应提倡的。

颂文第三句缘觉声闻四果向,谓即根本乘僧宝。缘觉根利,生在佛世或无佛世,由观一切法缘生缘灭而悟道,故名缘觉,其极果称辟支佛。声闻即四果四向,由于亲闻世尊或善知识说法而断惑证真,故名声闻。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