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30)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科  丁二、依外五种一颂

颂  大师世俗胜义法 教犹住世证未隐

   四种资缘悉具足 如是名为外圆满

 依外五种全为佛法法缘方面的增上因缘。法缘殊胜,当然对于修行将有极大的帮助。怎样才算是外五种圆满呢。回答是:一、大师圆满。大师是指佛宝,谓遇佛出世,见佛闻法,或生在正法住世的时期,名大师圆满。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谓僧伽住持三宝,寺宇经像法器等教法不缺,名世俗正法施设圆满。三、胜义正法流转圆满。谓比丘师弟传承,灯灯相续,依法证得四向四果等增上功德,名胜义正法流转圆满。四、正行不灭圆满。谓世俗正法犹在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即合前二三两种圆满兼而有之,名正行不灭圆满。所谓正法住世,必须教证二法,俱无欠缺。教证一有欠缺,即非正法住世,而转入像法乃至末法时期了。这就是正法与像法的分界线。又正行不灭,谓依戒修行、依教修行、依法修行、依师修行,具此四依而行名正行随转。离此四依即是盲修瞎练,不但没有结果,且有走入邪险的大失。五、随顺资缘圆满。谓修行人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如衣食卧具医药等缘,亦应具足无缺,名随顺资缘圆满。以上五种法缘,亦从大环境说起,逐渐说到资生的四缘,都与修行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更应求其圆满。颂云,大师世俗胜义法,教犹住世证未隐,四种资缘悉具足,如是名为外圆满。

以上依内五种,依外五种,共十种圆满,都是资助佛弟子修行的增上因缘。凡未得者可以发愿求得,未圆满者求其圆满。诸有已得圆满者,即应抓紧这个至极稀有的殊胜因缘,在可能范围内,集中全部精神,修行学佛,为求彻底解脱自他苦恼而努力。

科  乙三、念死无常分二 丙一、念死一颂

颂  有情决定死 死来无定期

   死至不可拒 死后何所归

 上文已将人身难得和佛法难闻的实际情况从多方面扼要予以说明,使我们对于一般人素所忽视和不知道的事实,得到比较清楚的认识。所以我们应当深切体会我们现在既得人身,又闻佛法的机缘是非常难得的。我们应当抓紧这个机缘,学修佛法来彻底解决我们的生死问题。这就是我们要归依三宝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若不好好利用这个难得的机缘学修佛法来解决生死问题,我们的生命随时将被死亡所解决,而使这个稀有的机缘,转瞬毁灭。因为人是免不了要死亡的,此其一;死亡的来临或早或迟是不能预定的,此其二;死亡一旦来到,不论我们有多大能耐,事实上是无法拒绝,也无法逃避,此其三;死后将要到哪一趣受生,凡夫也是无法知道的,此其四。以上四种不可避免的情况,就是颂文“有情决定死,死来无定期,死至不可拒,死后何所归”四句偈的解释。人生既然免不了要死亡,就是说明人生是无常的,人死之后,能否转生为人,就将难如登天了。所以我们应当时时以念死念无常来警惕自他,提起精神,学修佛法,方不致因循贻误,空过一生,白白糟蹋这个稀有难得的机缘。

佛学是研究生死问题的专门科学。佛法是以了脱生死来解决生死问题的。佛法的所谓了脱生死,并不是求长寿、求不死。因为人是决定要死的,所以求长寿的人纵使寿命真的延长到一、二百岁乃至数百岁,然仍没有把生死问题彻底解决,因为数十岁的人要死,数百的人也一样要死,所以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佛法了生脱死的方法是佛以无上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找到了生死的原因,只要把生死的原因彻底消灭了,生死问题也就根本解决了。所以佛以“有生必有死”一句话来说明世间的一切生死现象,并且说明死亡必不可免,因为“生”就是“死”的前因,既有前因必召死亡的后果故。佛复以“不生则不灭”一句话来说明了脱生死的方法。所谓“不生”谓必灭除一切召致生死的原因使之不再生起,由于“因”既不生,自然不致再有死亡的后果。故曰不生则不灭。这不是解决生死问题极有理论根据的科学方法么?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