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32)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科 乙四、观察诸苦分二 丙一、八苦分八

  丁一、生苦二颂

颂 生为苦之因 众苦所依聚 老病诸愁忧

  无常等住地 烦恼复随生 逼迫身心等

  生为死之因 无生何有死

本科观察诸苦,是佛指示我们,以真知的灼见来观察和体味人生,究竟是苦是乐。根据释迦世尊无上佛智的分析,人生是不免有苦恼的。这可以从观察现象和推究本质来做证明。就现象言,佛指出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是人人所不能避免,亦为有经验人所不否认的事实。就本质言,佛复说明人生的来由是由于起惑造业(起惑谓对着可爱或不可爱的环境而起贪瞋痴等烦恼;造业谓对境起惑之后,随即在身口意方面造作杀盗淫妄等恶业)既有惑业的前因,就必招致八苦的后果。所谓起惑造业,由业召苦,惑业与苦,是有不可分离、互相缘生、互为因果的连带关系。人生既因惑业而有,所以人生是免不了苦恼的。

佛要我们观察诸苦,不是叫我们向苦低头,或对人生消极起来,相反的是要我们以苦为师,从苦中记取宝贵的经验和教训,提高警惕,学修佛法,消灭苦因,以佛法的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断除惑业,惑业是召苦之因,苦因若除,我们就能从惑业苦的重重系缚中解放出来,恢复我们独立自主,自在无碍的自由。所以不愿再被惑业所奴役的人们,不断追求进步的人们,应当重视念死无常和观察诸苦所包含的健全意义,及其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由于观察和体味自己受苦,就能生起自求解脱的出离心来。由于观察芸芸众生同我一样受苦、而不求出离烦恼之可怜悯,就能生起拔苦与乐,普渡众生的大慈悲心来。所以能把念死无常与观察诸苦的作用尽量扩展起来,是有推动全人类走向进化、提高认识、离究竟苦、得究竟乐的伟大利益。

有人说,人生固然有苦,但亦并非全无乐趣。答,所言亦是,但人生苦多乐少,受苦时长,享乐时暂,有如明月,月圆即缺,亦如好花,好花易谢,人生乐事,亦复如是。且人生享乐,未得有患得之苦,即得有患失之苦,而享受过份,乐即变苦,如贪食者伤食,纵欲者伤身,诸如此类的事实,不胜枚举,所以佛复以三苦来说明世间一切苦乐现象。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世间一切苦事皆名苦苦。世间一切乐事皆名坏苦,因乐事易坏,坏即感苦,如月缺花谢,好景不常,故名坏苦。世间一切不苦不乐的中和境界,皆名行苦。行谓迟流不停,变幻无常,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故亦是苦,行即是苦,故名行苦。此之三苦,不但总摄人生一切苦乐现象,亦复全摄三界有情的苦乐真相,罄无不尽。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因有饮食男女的情欲,所以生活上苦多乐少,三苦齐全。色界众生已无饮食男女的情欲,住禅定中,寿命甚长,纯乐无苦,然生死未了,乐仍要坏,故无苦苦,唯后二苦。无色界众生已舍色身,不但离苦,亦复离乐,长住定中,寿命更长,然仍因惑业的种子未灭,一期命终,仍将随业受报,不得自主,故前二苦相不显,唯现行苦之相。所以三苦全摄三界苦乐的总相,而八苦则唯人生现象的说明。三苦八苦的范围虽广狭悬殊,然亦可互相阐释来帮助我们对三苦八苦的认识。八苦的前五苦,生、老、病、死、与怨憎会苦,就是三苦的苦苦。八苦的爱别离与求不得苦就是三苦的坏苦,因为亲爱聚会是乐事,追求欲得亦是乐事,今不发愿,乐事变坏,故成坏苦。八苦的五取蕴苦就是三苦的行苦,因为五取蕴苦并不表现苦乐之相,而是生起众苦之因,故是行苦所摄。

佛要我们由观察诸苦而提高智慧,而认识世间的真相,因为不观八苦就无法认识人生的真相,不懂三苦,更无法认识三界的真相。佛根据实事实理告诉我们三苦八苦的现象是启发我们智慧的具体帮助。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