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归依三宝始终学修摄要颂浅解 (34)

──────────────────────────────

能海上师集述 弟子倪正和敬解

科 丁八、五取蕴苦六颂

颂 贪著于五蕴 流转苦增盛

  引后有无穷 成现在苦器

  亦盛苦苦器 虽暂时随己

  与乐境共生 舍离苦复起

  引起死中后 犹连锁无尽

  果缚未脱离 子缚已早生

  流转尽六道 数数取舍身

  積骨过须弥 乳涙胜海深

  损益业不定 胜劣趣无憑

  独来亦独往 无人作伴侣

  长劫受重苦 复不作厌弃

  亦不求停息 随风浪起止

佛分析我们人的成分,是由色(物质)、受(心领受)、想(心取相)、行(心动念)、识(心了别)五类作用所综合组织成功的。这五类作用,佛法名为五蕴。在五蕴中找不出‘我’,离开五蕴更没有‘我’,‘我’不过是一个假名罢了。正如房屋是由砖瓦木石等几种材料之所造成,砖瓦木石的本身都不是房屋,离开砖瓦木石更没有房屋,房屋亦是一个假名而已。佛说五蕴无我的道理,亦复如是。但是凡夫不信无我,偏于五蕴妄执为我。这个执取有我的妄执,佛法名之为五取蕴。故五蕴本来是客观存在的综合作用,一被执著,五蕴即变为五取蕴,客观作用亦即变为主观的我。这个五取蕴或主观的我,就是奴役我们的魔王,教唆我们起惑造业的主使犯。既起惑业,便召苦恼,故名五取蕴苦。

无始以来,凡夫妄执有我,未闻佛法,谁知无我。根据佛说与上文的讨论,我们确信,有我即有苦,无我的方无苦,无我而妄执有我,即是招致苦恼的总因。佛法的全部教理,无非是说明无我的教理;佛法的全部修证就是实践修证戒定慧三无漏学,在身语意三方面,时时处处与我执习气作斗争,步步断我执,分分证无我,直至我执断除清净,无我的理体,彻底显露,就圆满达到了离苦得乐的目的。

然大多数人是不知有所谓五取蕴苦的,所以颂文举出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以便我们体味认识。五取蕴苦的五种相状是:一、引后有苦器(苦器即苦所依聚之处),谓依五取蕴(我执)而起惑造业,将引以后诸苦。颂文贪著于五蕴三句即明此义。二、成现在苦器,谓依现前身心而受老病等苦。颂文成现在苦器一句即明此义。三、苦苦器,以有身故,将受猛厉现苦如死苦等。颂文亦盛苦苦器一句即明此义。四,坏苦器,谓虽暂遇顺境,然仍难免乐坏之苦。颂文虽暂时随己三句即明此义。五、行苦性,谓身心迁流,随业受报之苦。颂文引起死中后以下四颂皆明此义。此四颂含义较广,特予扼要解释。引起死中后一颂是叙四有轮转义。四有谓一、“本有”,即现生的五蕴;二、“死有”,即命终刹那的五蕴;三、“中有”死后生前的五蕴;四、“后有”即下一生的五蕴。引起死中后谓“本有”有引起“死有”、“中有”、“后有”的能力。四个“有”循序引生起来,轮转循环,正如无尽的连锁一样,“本有”一方面是前世惑业所召的果缚,一方面由于今生又起惑业,又复具备了引生“后有”或子缚的条件。所以四有轮转下去,有如顺流之船,下坡之车,具大势力,不易制止。流转尽六道一颂,极言在六道中流转生死,数数取身舍身,经过了无量数的生死,以至尸骨堆积起来将比须弥山还要高;生时饮著无量数母亲的乳,死时使无量数亲友涕泪悲戚,把乳泪积贮起来将比大海还要深广,以明流转生死,无穷无尽的相状。损益业不定一颂,损益业即善恶业,众生或造善业,或造恶业,自己作不得主,故曰不定。造善业得感胜趣(三善道)受生,造恶业将堕劣趣(三恶道)受生,随业受报,而非凭己选择,故曰无凭。如是造业受报,死此生彼,都是独往独来,自作自受,别人是爱莫能助的。长劫受重苦一颂,谓无量劫来,众生受四有轮转的苦恼,然由于大家不明世间的真相,生死的秘奥,和五取蕴苦的相状,以致大家对生死不作厌弃,对惑业不求停息,照旧随风逐浪,起惑造业,遂致虽欲离苦而苦终不离。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