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开示】

佛是凡夫转成的,转了就会变,
内因具足,决定成佛
(2)

◎傅老师接见西安小住同学 2005.12.2

修止修观能起相互诱导作用,
人越专心就越聪明

提要:
 ·修止修观能起相互诱导作用,人越专心就越聪明
 ·勤奋是成功的基础,要成就佛陀的智慧靠修行
 ·观的作用能使心不处于枯萎状态,不修观容易入枯定
 ·神通变化变完了仍然老样子
 ·过于抑制易得忧郁症,过于兴奋易得狂躁症,止观双运就能达到心理平衡
 ·修行离不开改造自己的个性,也离不开培养自己平衡的心态和情绪
 ·“能”就是佛性,智慧圆满了就是佛

修止修观能起相互诱导作用,人越专心就越聪明

你要开智慧,止住了妄想杂念,那还得修观,所以止观都要修。打个比方来说,观就是大脑皮层出现了一个兴奋点,止的目的就是要使周围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你止得越好,周围越是抑制,这个兴奋点越是兴奋,这是相互诱导的作用,在心理学上就说你达到了专心的程度,所以一切的智慧都离不开专心两个字,人越是有能力达到专心,越是聪明。

勤奋是成功的基础,要成就佛陀的智慧靠修行

先天性的聪明比例很少,得靠后天的训练。所以爱迪生说过,“人的天赋只占百分之一,百分之九十九是靠勤奋”。这句话的意思不错的。勤奋就是成功的基础,勤奋就是我们的修行,我们要想有所成就,要想将来了脱生死,乃至于智慧圆满成就佛陀,全靠修行。

观的作用能使心不处于枯萎状态,
不修观容易入枯定

在禅定中修止观,就能把妄想杂念抑制下去,到这个时候你就入定了。我们现在是学习、训练,并没有真正的入定。等到入定了,这个境界就会自然现出来。可是这个境界并不广大,也不是很圆满,所以要修观,靠观的作用使我们的心不处于死沉沉、枯萎的状态。如果只修止而不修观,你能够入定,但是这个定不大起作用,就好像花枯掉了,从前祖师说,这叫枯定。

神通变化变完了仍然老样子

当年印度外道就是修止不修观,他们入定以后也有神通,但开不了智慧的。神通叫做神通变化,是变化出来的,是靠定的力量,产生了一种变化,但是到后来仍然没了。像《西游记》里的猴子七十二变,变过了仍然是猴子。所以佛教主张要止观双运,这是超过一切外道的地方。

过于抑制易得忧郁症,过于兴奋易得狂躁症,
止观双运就能达到心理平衡

止观双运就是好比生理学上讲的使脑子兴奋和抑制相互运用、相互转化来达到平衡。人不能抑制胜于兴奋,那就好比这个人个性非常孤僻,脑子不灵活,很喜欢安静。也不能够兴奋超过抑制,那就好比这个人非常活跃、兴奋,没有一个安静的时候,他讲起话来会讲个不停,这样下去,慢慢就要发展成精神病的边缘了。过于抑制的人容易得忧郁症,过于兴奋的容易得狂躁症,这两个极端一定要避免。止观双运就能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也就是兴奋跟抑制的平衡状态,这最好。

修行离不开改造自己的个性,
也离不开培养自己平衡的心态和情绪

伟大的事业要靠伟大的个性来完成,修行离不开改造自己的个性,也离不开培养自己平衡的心态和情绪。所以从定中产生的智慧,这是我们所需要的,将来成佛也是靠它,这叫根本智。我们闻思修产生的智慧,是后得智,因为你本来也不懂,听法才懂是后天得到的智慧。

“能”就是佛性,智慧圆满了就是佛

为什么人能够学会?一般回答是因为老师讲了我就学会了。问题是为什么“能”学会?可没有回答这个“能”字。老师教,你学会了,是你学会的一个方法呀。你所以能学会,这个“能”在哪里?“能”就是每个众生都具足根本智,也就是每个众生都具足佛性。所以修禅定,我们不是求什么神通,而是恢复我们原有的根本智。等到这个智慧圆满了,彻底究竟,你就是佛,除此以外,你再要去找另外一个佛,找不到的。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佛是凡夫转成的,转了就会变,
内因具足,决定成佛
1 2 3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