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首页 > 海内外佛教 > 深入经藏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

小业分别经学习录(28)

──德雄尊者编译

有智慧的原因

接着佛陀回答须婆的第十四个问题:

“年轻婆罗门,在此,某个女人或男人前往拜访沙门或婆罗门,请问说:‘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什么是应当从事的?什么是不应当从事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损失与痛苦?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由于他如此地从事与完成这样的业,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投生于善趣天界。如果在身体破裂,死亡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善趣天界,而是回来人间,那么,无论再度投生在哪里,他都会有智慧。年轻婆罗门,这是导致有智慧的方式,也就是──前往拜访沙门或婆罗门,请问说:‘尊者,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什么是应当从事的?什么是不应当从事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损失与痛苦?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 

关于“请问了这些问题能导致人有智慧”这一点,如果纯粹只是请问这些问题,那还不足以使人成为有智慧的人。问过了这些问题之后,还必须依法实行,才能产生智慧,摩诃俱絺罗尊者就是很好的例子:过去在胜莲华佛的时代,他是一位在家居士,听到胜莲华佛宣布一位比丘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他发愿在未来佛的教化期中得到同样的荣衔。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亲近佛陀与十万位比丘,供养饮食七天,并且在最后供养他们每人三件袈裟。

要达成这种心愿就必须学习三藏圣典,研究注释及疑难之处,恭敬地聆听佛法,并且实际地修行止禅与观禅,达到行舍智的阶段。

那时候人类的寿命是十万岁,他在那一生中都累积上述的那些波罗蜜,这是要在证得阿罗汉果时也具足四无碍解智者的必然修行方法。摩诃俱絺罗尊者过去生中就是如此实行波罗蜜善业,以期达成自己的愿望。

在最后那一生,摩诃俱絺罗出生于舍卫城的一户富有的家庭,父亲是阿摄拉亚那,母亲是旃陀瓦第,他精通于吠陀典。后来他听闻佛陀说法,因而出家精进地修行,并且不久就证得阿罗汉果。由于他经常向佛陀与同修的比丘们询问佛法,因此他非常精通于无碍解智。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佛陀在《中部.根本五十经篇.大方广经》中宣布他为无碍解智第一的大弟子。在那部经中,摩诃俱絺罗尊者对舍利弗尊者所提出的问题给予非常深入、奥妙的回答。在不同部尼诃耶当中,还有数则摩诃俱絺罗尊者与其它杰出尊者之间的讨论。舍利弗尊者相当敬重摩诃俱絺罗尊者。在《长老偈》当中就有三首舍利弗尊者赞叹摩诃俱絺罗尊者卓越德行的偈颂,这些偈颂如下:

寂静与自我节制,

智慧言语与调伏,

他震落邪恶之法,

犹如风震落树叶。(第1005偈)

寂静与自我节制,

智慧言语与调伏,

他拔除邪恶之法,

犹如风拔除树叶。(第1006偈)

寂静而安稳无忧,

清净而毫无垢染,

持戒良好的智者,

他是止息众苦者。(第1007偈)

由摩诃俱絺罗尊者的故事里我们了解,经常向有智慧的人询问“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什么是应受指责的?什么是无可指责的……做了什么事会带给我长期的利益与安乐?”这些问题是导致自己有智慧的因缘。

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善”与“不善”是很重要的。善的身业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善的语业包括不说谎话、不挑拨离间、不粗言恶语、不说废话闲语;善的意业包括不贪婪、不瞋恨、具有正见。这十件事是善的、无可指责的、应当从事的、做了之后会带来长期的利益与安乐的。有智慧的人了解业果法则的必然性,因此积极地避免造作不善业,努力从事善业。由于自己理智的从事而利益了自己与别人,将带给自己与别人长久的快乐。佛陀将这种人比喻为从光明之处走向光明的人,因此我们称这样的人为“有智慧”的人。如果我们想成为这样有智慧的人,就应当经常亲近智者,询问上述那些有助于增长智慧的问题,然后尽力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行。俗语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所做的任何向善、向上的努力绝对不会白费,肯定会在善业力成熟的时候带来丰硕的果报,乃至令我们断除一切烦恼杂染,得到究竟清净与安乐。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