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首页
政策理论
一日一读
佛学讲记
佛学禅定
佛教心理
动态报道
佛教故事
连载专栏
 

  2003年春季佛学演讲答辩(八)

2003.5.27 星期二

      放下就是自在

演讲人:释妙持(比丘尼学员)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讲的题目是“放下就是自在”,书里有句话“五欲解脱则得大安乐”,解脱就是放下,安乐就是自在。相反来说,放不下,那就是不自在了。

记得上次发僧服,又长又宽,我还烦恼了几天,也没放得下(众笑)。昨天把它搞好以后,才觉得踏实了一点。

还有昨天考试,卷子没答完就给收走了,觉得心里很不舒服,现在一想,这不是把自己束缚起来了?我想起昨天写作课里有篇短文,那位比丘对自己身体特别爱,洗澡、涂身,对身体很放不下,就是由于他对自己身体的贪爱,修行修了很久都没有证果证道。听说有位善知识已经得道了,他就去求教,那善知识知道他不能得道的原因,就神通变化,化一棵大树,底下一个大坑,让他爬上树去再跳下来,因为他对善知识有信心,就听从善知识的教导,结果他真的证道了。这个故事使我体会到,当你放下的时候,就是你自在的时候,也就是得解脱的时候。

我觉得善知识他有他的善巧,他能看到弟子的毛病所在,我们对善知识要坚定信心。陈老师讲课时提到,如果男众要调伏女众的话,他得具备登地以上的水平,我想起我们傅老师,先不谈他有没有登地,我就记得戒律里有一条,我们女众要接受男众教诫的时候,得找个多闻,戒腊高,相貌也要庄严的比丘,一切都要让比丘尼深生敬信,因为比丘尼的毛病比较多,挑剔也比较多,男众要各方面都好,才能摄受住女众。我想傅老师他能摄受我们这么多女众,作为一个居士,能做到这一点,真的了不起啊!我还想到,以前佛在世时经常是阿难给比丘尼做教诫的,阿难是多闻第一,相貌堂堂,威仪各方面都很好,所以比丘尼一见就生恭敬心。

还有,周利槃陀虽然证圣果了,但女众往往看表面,没有从智慧上去看。一次,他去教诫比丘尼,他就唸以前那首偈子,比丘尼一看见他来,就把那首偈子先念掉了,就觉得他没有话可讲了,但他显现神通变化,才折服了女众的习气。我联想到傅老师在这里能摄受这么多的大学生,和我们这些女众,我觉得真是善知识,可见善知识的重要。傅老师这么辛苦,也就为了培养年轻人,为了叫我们发菩提心,放下小我,投入到大众中去,挑起如来家业的重担,让我们得到大自在。

主持人:请回答第一个问题,“做任何事情第一步是最重要的,第一步错,步步皆错,请问学修佛法第一步是什么,怎样才能使今后的路不走错,为什么?”

释妙持:第一步就是依止善知识,修行的第一步如果没有真正善知识的引导,以后的路就走不好。拿我来说吧,因为我心比较散,出家后爱跑,到一个地方住一段时间就跑掉了,没有好好依止一位善知识,对佛法没有深入进去。初步没有走好,后面也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回答完毕。

主持人:第二个问题,“听了清海和尚一生修行的经历,你得到了哪些启发?”

释妙持:他出家以后,虽然不识字,但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有,他对大众很发心,能持戒、布施、也能忍辱、精进、禅定。

主持人:第三个问题,“听闻正法,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请背出相应的偈颂,你做到了吗?”

毕凤娟:不倒不覆善持瓶,不怯不贪能及时,不求过失依于义,医王良药及病观。

主持人:这是听闻正法的九个条件,你做到了吗?

释妙持:没有做到,正在努力。

主持人:这三个问题现在可以由答辩人和其他同学作补充。

释虚足:清海和尚五岁时死了父亲,六岁死了母亲,十一岁就去帮工,十五岁出家,出家后刻苦的学习,他哥哥叫寺庙里的和尚把他交出来,他师父叫他快到他师兄那里去剃度。后来他听说能海上师在成都,非常讲戒律,他就到了成都。我从他经历里得到的启发,就是他能艰苦修行,能到遥远的地方去求法,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释我悟:清海和尚在世的时候,五台山的道风很好,就是因为他对五台山的修行人很负责。遇到哪个出家人不符合戒律,他就会指出来,敢于说话,很关心别人的修行,我觉得这是一种菩提心。

释妙持:我觉得依止善知识确实是很重要。初一若错,初二即错,一月皆错,一年亦错,百年亦错,不改永错。

主持人:第一步错,后面步步皆错。所以我们要常提醒自己,只要没有走上弯路,就已经走上捷径了。 (完)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