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慧灯无尽(24)
体恒法师著

五、居尊利物

“居尊利物”阐述维摩居士在大众中的威望德行。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长者就是年耆德高的大富长老,他们拥有稳固的社会地位,是普通民众的道德风范,化度了他们,就获得了民众,所以维摩居士首先对他们入手教化。即便在这群人中,维摩居士也是最受尊敬的,因为他能将殊胜的净妙佛法讲说给他们。

“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前面讲过了“居士”一词的来源,我们知道居土在印度原指富有钱财和社会地位的人,后来才成为佛教在家信众的代称。虽然同名居士,未必都有维摩一样的境界,多数人还是贪著较深的。维摩居士先与他们共同的聚财、再与他们不一样布施,这就足以摄化他们断贪减执,所以他在居土中也尊贵无比。

普通人生活在世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攫取资财,从这个角度来讲,人是很可怜的。不修佛法,没有智慧,钱挣得再多也没有用,或许一场大病就千金散尽了。与其如此,不如像李白一样洒脱些。在家居士虽然不舍人间生活,但也不能把生命的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在挣取钱财上,要留取时间培补慧命之财,要用慧财滋养法身。

“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刹利”,即刹帝利种姓,在古印度四阶级中位居第二,属于统治阶层。这类人有权势地位,所以特别容易生起我慢和嗔恨心,好勇斗狠、争名夺利。刹利人的一个小争执,就可能导致成千上万的众生丧于非命,维摩诘居士为他们宣说忍辱之法,劝他们轻发雷霆、慎用军马,所以在刹帝利族群中,他也拥有很高的威望。

“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婆罗门”是四种姓中的第一种姓,婆罗门人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编造故事,说自己的祖先是劫初之时,见世人贪嗔争斗生起厌恶入山修道的仙人。他们为道业为学业,所以无论出家(非佛教的出家)、在家,自恃有道术,我慢自负。加之他们掌管祭祀活动,拥有文化知识,所以在当时印度的地位相当于中世纪西方的神父,地位崇高、人所敬畏,说话的分量超过地方的行政长官。维摩居士为这一类人说法,重点就放在对他们傲慢心的破除上,让他们平等对待一切的有情。

我慢心最要不得,会让人利令智昏,辨不清东南西北。19世纪末西方大举东侵,除了经济的原因,还有“白人优胜论”的心理因素使然,当时他们认为白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种,是上帝最爱的子民,他们要统治全人类。于是不断地开疆拓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现今世界依然有类似的表现。身为佛教徒,人类和平常系心中,消除众生的我慢,是学佛人永远应尽的责任。

“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大臣辅佐治理国政,掌握国家要务,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如果他们出了问题,一方百姓就会受害无穷。维摩居士深知其中利害,所以就教他们以“正法”治国,使他们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不起贪心、私心,为民服务、护持佛法。

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王子即国王之子,王子生活养尊处优,优越的环境会造成性情孤傲,难以孝长、忠君,所以维摩居士现身其中,为他们讲说忠于国家、孝顺师长的道理。

     上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