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为何我生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喜戒禅师 郭姿妤 译

    为什么人有富有贫穷、长寿短命,聪明愚钝的差别?
    佛教的业果法则能够解释人类差异及不平等的问题,了解业果法则能帮助我们改善、掌握自己的未来。

 

什么是业

﹝业是思心所﹞

什么是业?佛陀说:“噢,比丘啊!我把业称之为‘思心所’。”业,最广为人知的解释是行动与造作,但在专门的术语中,业解释为思心所或意志力。当你做某事时,会有意志力在背后〈推动〉,这个心理上造作的意志力就称之为业。佛陀解释,因为具有意愿,一个人才能藉由身体、言语及心发动他的行为。不管你做什么,都会形成某一种业──心理的造作、意志力和思。思是与心同时生起的五十二种心所之一。

当你做一件事情,如供养佛陀,“思心所──意志力”会促使你去付出,这个“思心所”就称之为业。所以,业是因,不是果。有些人认为业意指“因”、“行为”和“果”。但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说法中,业从不代表效应或结果,业只具有“因”的意思。

业属于行蕴。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思属于行蕴。行蕴是属于心理的,就像其它的心所一样,“思心所”生起来,稍作停留,然后消失,只停留非常短暂的瞬间;但“思心所”跟其它心所不同,它有能力留下一些潜能在其它心所,当心念消失时,潜能并不会一起消失。它会留下某些东西──一种能带来后果的力量或潜能,当因缘条件适合时,那些结果就会现起。一个人在此时此地造业,但果报或许会在这一生、下一世或累世之后才会现起。

◎ 随缘现起的潜能

业或思都有带来后果的潜能,而这些潜能都具有强大的力量。业不会随着此生生命的终了而结束,它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我们不能说业是存在我们体内或意识的某一个地方,因为每一件事都不是恒常的,且随时随地都在改变。业也不是恒常的,它会消失,但当它离开时,却在持续的生命流中,留下了当因缘和合相应时,果报就会自然出现的潜能。再次强调,业不储存于某个地方,但当它消失时,留下了让果报现起的潜能。就像一颗树有结果的能力一样,在开始时,树上可能没有半颗果实,但当时机合适时,果实就会出现。

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佛法中有一个太阳、牛粪和放大镜的比喻。在太阳底下,你将放大镜置于干燥的牛粪上,它便会起火燃烧,我们不能说火苗存在牛粪中、太阳中或放大镜中。但将这些对象凑合在一起时,就会产生火苗,因为它们符合了燃烧的条件。就像业的果报一样。

◎ 业因与业果皆是空性

业和它的果报是不一样的东西,并不是业慢慢地成熟而形成果报。某个印度哲学认为,果报以一种隐藏的方式存在于业中,而业本身会慢慢地成熟然后变成果报,在这个哲学中,因和果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佛教并不接受这样的看法,佛教指出业和果报都是空性的,虽然没有业因,果报是不可能存在,果报是完全依业而存在,但并不存在于业之中,业也不存留在果报之中。业和果属于不同的时期,果报完全是因为过去所造的业而现起,当环境、条件,符合果报就产生,就像太阳,牛粪和放大镜同时放在一起时,果报自然就会现起。

◎ 业果

业所形成的果报,专门术语叫做“异熟识”,也称为业的果。过去所造的业或思会留下形成现在的果报或异熟的潜能,但过去的业不会影响当下的思。一个人对过去果报的反应,会对将来产生善的或恶的结果,是取决于当下的思心所。如果以一个所谓的“如理作意”,即智慧观照的方式来反应,未来将会是一个好的果报。但假如以一个“不如理作意”,即不智慧观照的方式来反应,未来,这个思的果报将会是恶的。所以你无法改变过去的果报,但你可以用智慧观照来面对,并且替未来结下一个好的果报。“如理作意”能帮助你造作好的业报,而“不如理作意”则会给你带来恶果。未来的结果或是果报会如何,乃是依于现在的思〈业〉如何造作。

然而,不是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的关系,有时我们会认为每一件事都是因为业,而说:“这就是你造的业,你必须承受它的果报。”虽然业是支配宇宙万物的一条法则,但它也只是其一罢了。其它自然和心灵的法则也统驭着万物的生命。

而且,我们还必须辨识过去业和现在业的果报的不同。现在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结果,“过去业的果报”是“异熟识”。异熟识是过去业报的果,但异熟识并不会影响现在善或不善行为的表现。在此生中善或不善的业并不是过去业的果报;反而,你正在累积新的现世业,而这些业将会在未来产生新的果报。(摘自《原始佛教论坛》)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
     
为何生我如此──
业果法则的开示
1 2 3 4 5      
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