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艺演出
(视频在线播放)

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这里是世外桃源,出山门就是功利社会;人生的路是艰难的,要用智慧去应付一切》
1 2 3 4 5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这里是世外桃源,出山门就是功利社会

人生的路是艰难的,要用智慧去应付一切

  临别座谈及解答 (1)
杭州远志成长公司主办企业家禅定营来文殊院学修的第二期
───────────────────────────────
2006.4.23下午

傅老师:这一期的禅定营到今天就要结束了。我们今天的座谈实际上还是以法为中心,咱们相聚在一起,不管是什么形式,都以法为中心,以座谈的形式,大家可以活跃一点。想什么就说什么,如果你想好了再说,那是经过你修饰的,就不完全是心里话,这叫修正主义。(众笑)我讲的法全是心里话,我心里想什么就讲什么,这样讲反而好,会讲到他心里去,因为心里话最容易深入到心里去。至于有的人听了以后不理解,或者说有点误解,有点怄气,这是个别的,大家随便谈谈。

学佛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做好事做善人?

营员(男)1:傅老师,我以前对学佛了解很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做好事做善人?

傅老师:做好事做善人,这是佛性的显现。也就是觉悟的表现。你真正要成就佛陀的功德,必须要觉悟圆满。我们即使表现好一点,也仅仅是一点一滴,同时程度上也有深浅。所以我们只能说做好人好事是佛性的一个表现,是我们修行的起步,而不成为修行的终结。比如读一年级是个起步,毕业是个圆满。一年级也好,六年级也好,都称学生,性质是相同的,程度不一样。同样我们学了佛以后要做好人好事,成了佛还是做好人好事,性质一样,程度不一样。佛的境界是彻底、究竟、圆满的。至少佛的境界是一动不动的,而我们现在在这条路上经常起波动,有反复,同时也经常出现矛盾。

营员(男)1:傅老师,我的理解:如果要修行,肯定首先是先把人做好,这跟我们平时做好人好事没有区别。如果你好事做得多,你积累的福报也多,好的报应也多。问题就在于如果你没有发心要学佛,要解脱轮回的话,可能你做的好事再多还是不能解脱。

傅老师:这里有两个区别,一个是程度上有区别。我们现在做好人好事,跟将来成就以后做好人好事大不一样,我们现在由于智慧不够,经常会好心办坏事。因为我们看不远,发现不了好事中的漏洞。说得现实一点,好心办了坏事,那就不算好事了。

还有一点,我们能做好事,是由于我们悲心的关系,可是我们的悲心跟菩萨的悲心又不同,菩萨还有区别:初地、二地、三地,一直要超九地才登佛地。我们凡夫的悲心是有漏洞的,难免夹杂着一个“我”,这个人过去对我有恩,那个人我初初认识,对两个人的帮助就有区别了。总是特别靠拢前一个,帮助后面那个人就比较随便。再举个例子,从前到医院里看病,医生都是踢皮球,因为看多看少都是这个工资。改革以后就两样了,最好自己病人越多越好,而且服务态度大为改变,很关心、很细致,又化验、又拍片子,你很受感动啊。结账一算:两千五百九十元。这就叫悲心杂我。还有,本来你很想帮助他,可你一想这么做我吃亏太多了,就不乐意了,最多说两句惭愧。菩萨修到后来,可没有“我”的成分。

从前有位很有名望的法师说,“学佛首先要学好做人”。这句话没错,但是,说得不够明白。我从前在厦门南普陀大讲堂讲菩提心,后来有个男众出家人举手:“老师,能不能让我也讲几句?”我说“可以”,因为我一向尊重出家人。他不肯上台就站在底下讲,“做人都没有做好,还讲什么菩提心?要学佛首先要做好人。比如我看到有人用水时,水笼头没有关好,水一直在流,浪费不浪费?”这话就有问题。我们很容易明白,他所谓学佛首先要做好人,就是要先把儒教的道德修养学好,然后再学佛,这就把佛教推出去,从佛教转向于儒教了。后来我就说:“这位师父讲的没错,学佛首先要做好人,可是你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好人?释迦佛的法是圆满的,人天乘止恶修善,这就是叫你做好人。所以不能因为要做好人就不学佛法,你为了要做好人更需要学佛法,应该从头学起,佛法里第一步就是要你根据释迦佛的教育来做好人。释迦佛从来没有也没叫你跟孔子、太上老君去学做好人,难道学佛就做不了好人了?”所以有许多问题,如果我们智慧不够的话,就会辨别不清。而且这种话很容易被人接受,因为这些话很符合人情,非常通俗,容易传布,结果却过患无穷,致成了佛法衰落。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