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1 2 3 4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下一页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1)

隆莲法师

“求实”是佛教的优良传统,释迦世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初度五比丘,转四“谛”法轮,“谛”便是“真实不虚”,便是“实”,从小乘的“谛”发展到大乘极致的 “一实相印”,也只是一个“实”字。众生愚迷,所见皆妄;如来大觉,所见皆真。背迷合觉,去妄存真,始名为佛。“佛”字不只是梵语的音译,本义通“拂”通“逆”、通“戾”(亦作“捩”,皆是扭转义),逆生死流,转迷成悟,转识成智,转凡成圣,转染成净,乃名为“佛”。识是积习相沿习非成是的错觉,智乃断惑证真背尘合觉的真知。三转十二法轮,开宗明义第一句教训便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指的什么?就是众生和他们所依存的环境。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所以说“此是苦”。不是太悲观消极了吗?事实如此,回避现实,掩耳盗铃,强颜欢笑,总不是明智的办法。佛对于“苦”的定义是“逼迫性”,有矛盾就有逼迫,矛盾普遍存在,苦也就普遍存在。而突出的矛盾,就是无常。故佛说苦谛的四相——无常、苦、空、无我,以无常为首。苦谛的第一相,突出了时间的作用。一切有为法,皆随逐时间之流而刹那生灭。不断的生灭,便是事物自身不断的矛盾、逼迫。长江后浪催前浪,一切有为法,都受无常法则的约束而没有自由,这就是逼迫,这就是苦。佛说“无常故苦”,苦的原因,就是无常;苦的内涵,主要就是无常。这一普遍真理,凡夫生死于其中而永劫不悟,安之若素。大觉世尊发生死之秘奥,示世间之真相,破众生之迷执,匡愚迷之颠倒,彻法本源,穷法实相,故得称为觉者。

佛见众生,受无量苦,皆由无知,于世界人生,持颠倒见,起颠倒行,自投苦海;所谓无常常倒,苦为乐倒,无我我倒,不净净倒。故以正智,破其倒见,揭橥无常苦空无我之正知,破除常乐我净之错觉。于斯倒见,谓之为惑,谓之为染,为生死因;悟斯倒见,谓之为智,谓之为净,为解脱道。如人噩梦,梦觉苦空;如人病狂,狂歇病愈。复其正常,别无所获,故曰“无智无得”。如是清明正智,谓之“般若”,这佛自觉觉他之内涵,圣智之内证,正道之金绳,狂热之甘露。释迦出世,数千年来,哲人辈出;扬清去浊,去伪存真,肝脑涂地,梦寐以求者,唯此一大事。

由明辨是非,慎拣邪正,孰为应断之惑?孰为应证之真?于人法二种“我”之所“无”,见深见浅,各求其是,百花齐放,于是衍为印度佛教史之二十部。大法东来,成为我国文明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共有精神财富的宝藏,而使中国成为世界佛教的摇篮。贯穿其中心的,无处不是这些宗师哲匠求智求真的崇高精神和艰苦卓绝的劳动成果。作为当今的佛教徒,这难道不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优良传统吗?这是五明之中的内明,是“佛学”不共的专业。其余四明皆内外所共,非佛学所“专”然由内明的成就,可促进四明,又非他宗所能及。

四明中的工巧明,包括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全部,农工商学政治军事无所不包,而于自然科学中穷宇宙成坏之始末,社会科学中究人心治乱之根柢,尤为穷源达本、启幽发微。文殊为七佛之师,号为大智泉源。佛学,也就是智慧的科学。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1994增刊)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