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1 2 3 4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3)

隆莲法师

佛法主张以智慧穷宇宙秘奥,以慈悲摄众生为一体,悲智双运,普渡众生,尽未来际,为理想之极果,名之为佛。一切利用厚生的物质文明,都安立为工巧明,列入菩萨学处,非不重视。但佛学称为内明,称为心学。断惑证真,转染成净,方为本分首要所在。孰为应断之惑,孰为应证之真,印度的部派,中土的八宗,藏传的四宗,都以此为分水岭。他们对于生死秘奥,不敢苟同,故自成一家之言,不能与魏晋清谈等量齐观。特别是藏传佛教,小大空有,纳于四宗。小乘之有部经部,大乘之唯识中观,中观又分自续应战,界畔井然,破立分明。纲举目张,循序渐进。最后以诸宗正见,皆为求真理者始终应学之梯航,而非割裂之门户,与汉传一乘圆教之义,异曲同工,不谋而合。尤足见真理为人类公有之财富,各民族所共享、共宝。重洋绝塞,惊沙巨涛,不可分割。百花齐放,万派归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佛法前途光明无量。《法灭尽经》,应非了义。

藏传佛教论法住不住,作随机说。其土众生发愿,愿正法久住,正法即住。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心向背,可占法运。佛法蕴育精神物质两种文明的优势,在炎黄华胄奋翼腾飞的今日,理应有所裨益,有所建树。佛教发展的关键,主要是人,释迦世尊,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从禅定出,便以寻觅逃避的五个侍者,转四谛法论,建立了南瞻部洲第一个僧团。佛为僧制戒,每结一戒,必标十义,首揭“摄取于憎”,结归“正法久住”。住持正法,谁肩其任?主要是出家僧团,出家憎团担负着“令僧欢喜,令僧安乐,未信者信,信已增长,难调者调,惭愧者安,断现有漏,断当有漏”的一系列任务,最终是达到“正法久住”。佛的悲心,众生的愿望要久住的是“正法”,不是“非法”或“相似正法”。这便是“佛教”的开始。

“佛教”与“佛法”常被用为同义语,严格的说,它们有不同的内涵。佛法是客观存在的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若佛出世,佛不出世,法性常住,佛教是通达佛法真理的觉者,以真理教化众生的设施。说法四十九年的内容,经律论的巨著,僧团的建立,诸宗的流衍,皆属于教,亦称为法。佛教是佛法的外壳,佛法是佛教的内涵。所以我们常常把二者作为同义语。严格的说,应有所区别。信奉佛法者的教团,代表佛法,称为佛教。信奉佛法,加入教团的人,称为佛教徒(亦即七众佛弟子)。教团和教徒为佛法的体现者,广义的也就称为佛法。同时也被称为宗教和宗教徒。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的演变,佛教的教团逐渐向末法靠近,佛教逐渐背离了佛法的精神,而向一般神道设教的方向倾斜。佛教从民主组织,变成了宗教团体。佛教徒礼拜的对象,从法轮,佛足印,而太子,而相好庄严,而观音,而佛母,护法,而明王。出家佛教徒的经济,也从三衣一钵不食残宿次第乞食的乞士,演变到王臣供养,再演变到印度的僧团有法产,中国僧团有庙产。封建社会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因素,都使佛教发生了变化。出世间的佛法,成了世间宗教。这是若干年来佛教向它的反面倾斜的过程。到后来走向丛林经忏化,实非祖师始愿所及。经忏化的佛教,宗教色彩特别重。佛教学者说佛法非宗教,就是要使智慧为本源的佛教,从以神权为主体的迷信分离出来,划清界限。佛教不能以光辉灿烂的智慧王冠在众生中出现,却披上暗淡的封建外衣来迎接新时代,此有识之士所以杞忧也。世亲菩萨慨叹“正法沦亡已至喉”,现已至口至耳无说无闻,虽非绝无,而成仅有。凤毛麟角,比例大小。欲发展佛教优良传统,必须大兴讲学之风,使七众弟子,咸了然于佛教宗旨之所在,涤瑕荡垢,去伪存真。挽随俗波靡之颓风,远如来圣教之真貌。三无漏学,不可缺一。(摘自《中外文化交流》1994增刊)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