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tixin.com
返回《一日一读》
返回《连载专栏》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1 2 3 4    
 
佛学讲记
政策理论 文 学
动态报道 佛教心理学
介绍佛教 佛学禅定
介绍佛陀 佛教故事
人物介绍 生活的教育
幽默格言 海内外佛教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的优良传统及其发展 (2)

隆莲法师

于声明中,“佛以一语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乃至以无说而说,而无所不说,为说法王,四辩无碍,于法自在。马鸣龙树,鸿编巨制,隽语连篇。流风东坡,渊明灵运,摩诘香山,东坡山谷,以禅入诗,以诗弘法,脱结安之结司,见冰雪之灵源,于诗域中别开天地,犹菩萨明处之余事。

于因明中,开正智之户牖,定思维之准绳,树辩证之初基,求共识之轨式,三支七论,穷幽探微。五论四宗,含英漱玉,尚蕴藏于藏传佛典中而未广流传者,比重甚大,应成一宗,但破不立,以破为立的方式,尤为符合辩证思维精神。在人类文明中,仅因明一科, 佛教已作了空前的贡献。

在医方明中,佛教所发明的人身奥秘,为一切解剖化验所不能及。佛教以禅定发掘培养人体特异功能,使低级的物质生理,升华为高级的神通妙用。过去的自然科学偏于发掘人体以外的大自然规律,而于人人本具的人身一小天地,自己的七尺之躯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规律,很少人自己过问。到了疾病缠身,才到处找高级医院求方乞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隔靴骚痒,以病试药。即使误于医药,也只能平心静气的理解“医有割股之心”。如何能发扬佛教禅定的优良传统,从人体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双管齐下,转变和提高人类身心素质,使最后一两个世纪内,得到一个大飞跃,佛教的优良传统,是应该能够作出贡献的。

以上所述四明,佛教没有把它们当成自身专门的特长,是与非佛教徒所共学的,故称之为“外”。同时,也因为它们的主要课题,不是以专门研究内心世界为对象,别于“内”明,故名为“外”。“内明”称为“内学”, 亦即研究内心的学术系统,它近似于心理学而超出一般心理学。因为佛教把大自然的一切现像,划归了统帅业果规律的阿赖耶识范围。内之根身,外之器界,凡世人所谓物质的世界,唯识论者把它们都划归阿赖耶识。物质的世界,是阿赖耶识的不可转移的业力的体现,所以物质是有情生存和它的生活环境的基础,不能任意转移。在佛教说,这是众生随业受报,定业难逃不能任意转移之所在。通过阿赖耶识就可以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共体。科学家说物质是第一性的,佛教作了进一步探索,说业力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是由业力决定的。定业不可转,所以物质有客观存在的规律,不能随人的主观愿望而转移。自然科学通过内心和外界的物质关系而认识现前的世界。佛教是通过禅定的训练,使六根转变,产生超越一般现前人类的特殊认识能力(即天眼天耳等),它们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而发挥其认识功能。天眼天耳可不受一般时空的限制,天眼宿命可不受时间的限制而预见未来,追溯过去。他心可以涉及他人内心的精神世界。由此,通过定力发掘各人潜在的这些功能,便可以扩大视野,突破时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众生三世因果,随业受生的现实,才能现前观见,如掌中果。为什么那些声闻圣众那样怖畏生死,正由于他们通过禅定,引发了神通,现见了轮回诸苦。如果他们不见轮回,只见人死神灭,何须勤修三学,勤求出离,不都成了无事忙吗?佛说四谛,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就是生死轮回的客观现实。众生无始以来醉生梦死,终末发现支配自己的规律,故名为迷。佛不但发现此规律,而且能掌握,适应驾驭,超脱此规律,故名圣者。

业果从轮回也不过是自然规律,由于它不是一般感官随时都能接触,所以便为众人所误解怀疑以为庄生寓言,齐东野语,痴人说梦,怪力乱神。我们没有依戒定慧,起闻思修,实践实践,便断言其为虚诞,为妄作。这也是片面武断而不符合求知求实的精神的。人为万物之灵,应为客观世界的主宰,物质文明,利用厚生,诚为社会发展之基础,但若无精神文明统帅之,物质文明可反为祸源。
                      (摘自《中外文化交流》1994增刊)

   上一页              下一页 
  佛教菩提心—佛教文化、佛学讲记、佛教心理、佛学禅定、佛教故事……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翻印须征得本站授权